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或资源相对公平的分配,提升社会福利的整体水平,维持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的自愿捐赠为经济基础的,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理性”决定了市场主体对利润最大化的永恒追求,要想使社会成员主动把自己口袋里的钱拿出来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单纯依靠道德说教和宗教劝善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一系列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的跟进和保障,遵循着“善人有好报”的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使捐赠者有利可图,自愿将自己的财富捐赠出来,也就是说政府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支持、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作为第三次分配的慈善事业可以弥补市场和政府失灵,但是其自身的蓬勃发展也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尤其是财税政策方面的优惠。相对于政府直接财政拨款,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方式更加委婉和缓和,更有利于慈善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慈善事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有很多“瓶颈”因素制约其发展,“税收政策瓶颈”就是其中之一,主要表现为:缺乏完善优良的税收法制设计,对慈善组织的税收支持不力,尚未形成有效的捐赠激励机制,减免程序繁琐等。从欧美发达国家慈善事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税收政策所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优良的税收优惠政策,便捷的捐赠免税程序,完善的配套税收设计等制度使其获得了政府大量的“明贴暗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我们得出的启示是:要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税收政策的有效调控,使税收的杠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使我国的慈善事业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从总体上说,关于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针对慈善组织本身的税收减免优惠;2、企业从事慈善捐赠时可以获得的税收优惠;3、公民个人进行慈善捐赠时的税收优惠,后两者又可称为针对纳税捐赠人的税收优惠。除去引言、结语外,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阐释,首先对慈善、税收激励政策的相关内容进行界定,通过比较影响慈善捐赠的相关因素,得出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具有其他因素不能比拟的长处,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特别是税收政策的支持,随后用相关理论分析了税收政策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是对我国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进行考察,分析了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对国外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的比较借鉴,以便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启示和借鉴;第四部分是本文的落脚点,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的方案,对我国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的改革和完善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