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交通作为涉及民生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其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是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为了弥补企业因提供公益服务而产生的亏损、维持可持续经营,政府基于经济、环保及社会公平性等考虑,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给予公共交通企业财政补贴。随着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财政补贴金额增长迅速,给部分地方政府的财力带来负担和影响。现状的补贴方式产生什么效果和影响、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补贴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现有研究表明,公共交通补贴确实存在着“社会公平性”与企业“经营效率”的问题,不当的补贴可能导致企业缺乏改善服务或激励的动机,增加企业的营运成本、降低公共交通的生产率,并造成企业投入要素资源分配的扭曲,导致政府补贴越多、企业亏损越多的局面。因此,在我国公共交通的运营制度环境下,研究补贴对公共交通效率的影响,寻求合理的补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围绕公交补贴的基本特性及补贴的目标、方式和补贴效果,论述了补贴的理论依据和产生的影响。结合我国常规公交补贴政策,研究了公交补贴对行业生产效率和企业运营效率产生的影响,揭示了补贴对公交效率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丰富了公交补贴效率的理论体系,为提高我国公交补贴效率指引了方向。基于社会效益的视角,构建了公交补贴机制的最优评价模型,从补贴资金来源和补贴方式多角度评价了补贴机制的效果,据此提出了绩效补贴机制设计的新思路,验证了绩效补贴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拓展了多方式和多资金来源下公交补贴机制的最优化理论体系和绩效补贴方法,为完善我国公交补贴机制提供重要政策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研究了我国大中城市2008年至2013年间财政补贴对公共交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效果和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公共交通补贴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显示了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但公共交通补贴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较小,且占比逐年下降。补贴对公共交通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仍有待发挥,有必要完善公共交通财政补贴机制。从运营效率的视角,将公共交通运营效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服务效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大中城市1990年至2013年间财政补贴对公共交通运营效率的影响情况,并进行了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公共交通补贴对技术效率和服务效率提升均有正向作用,但补贴对提高公交企业的技术效率影响更加显著。公交补贴虽然能够提升技术效率和服务效率,但这种正向影响有临界点,当补贴金额超过临界值时,会降低公交企业的运营效率。公共交通运营效率仍然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私家车拥有量和轨道交通均对运营效率有负面影响,公交管制政策对提高我国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现状补贴对效率的影响分析,为了提高公共交通补贴的效率和效果,基于政府、企业和乘客三种对象,从社会福利和边际效益的视角,定量分析和评价了财政预算、小汽车征税和公交企业内部交叉补贴三种补贴资金来源和非现金补贴、成本补贴、绩效补贴和票价补贴等四种补贴方式的效果。研究发现,政府对公交企业进行补贴资金来源的政策制定和明确是有必要的,在财力充足的情况下,应优先实施财政手段的补贴。绩效补贴的补贴金额较低、社会福利较好,其次为成本补贴。在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票价补贴需要付出较高的补贴金额。在公交亏损情况下政府应优先实施公交发展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通过非现金补贴改变公交外部的营运环境,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基于绩效补贴的特点,为发挥绩效补贴的作用,对公共交通绩效补贴进行了案例应用。通过引入最小公益服务理念,建立了基于路线补贴预算限制和基于区域补贴预算限制的双层模型,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绩效补贴设计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本文提出的公共交通绩效补贴设计方法可为政府部门完善财政补贴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提升公交的吸引力提供政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