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时期,波翻云诡,策士纵横,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错综复杂,令人目眩神迷。四处游说奔走的纵横家是战国舞台上风头最健的人物,他们不仅对天下大势、各国实力、风土人情、山川险隘了如指掌,还善于揣度人主心理,游说他人之时,谈锋犀利,舌吐风雷,一席谈话,便使得国君俯首。他们的精彩游说之辞为《战国策》所记载。本文以《战国策》说辞为切入点,探讨“说体”这一文体在中国古代的演变发展过程,解读说体文对文学创作主体的要求,分析《战国策》说辞焕发出来的动人的艺术魅力。论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绪论中从“说”的本意出发,探讨了说体文作为一种文体,它在中国古代的起源。“说”的基本义项都以“言说”为基础,是一种口头表达的言论行为,当具体的言说行为演变为相对固定的言说方式后,便成为一种特定的文体,即说体。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三章具体研究战国时期说体文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作:《战国策》说辞。第一章,分析了《战国策》说辞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渊源,认为七国纷争政治局面,士阶层的活跃是说辞繁荣的时代和社会因素,而殷商训诰遗风和春秋时期的行人辞令是《战国策》说辞的文学上的渊源。第二章,从文学作品和文学主体的关系入手,反观文学作品对文学主体的要求,认为游说要求文学主体,即纵横策士在知识结构上博古通今,在思维应变能力上能顺势应变,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体察入微的揣摩之术。第三章,从形象说理和语言艺术两个方面探讨了《战国策》说辞独特的艺术魅力,认为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战国策》说辞往往通过形象说理,寓言和比喻文化在文中独树一帜;在语言方面,受文体要求和游说目的的影响,《战国策》说辞具有纵横恣肆、敷张扬厉、通俗明白、韵散结合的特征。第三部分,在余论中探讨《战国策》说辞对后世文学和文体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战国策》所开创的史学传统、文学体例和风格特征,影响着后世整个史学和文学的发展。后世的论说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战国策》说辞长于议论的特征,而后世辞赋则直接秉承了《战国策》说辞敷张扬厉的风格,说辞中的讽谏手法和游说方式,对后世的小说和叙事文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总而言之,作为一部能够雄视百代的散文杰作,《战国策》记录的说辞展现了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历史,也展现了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的纵横策士的精神风貌。对《战国策》说辞进行综合探讨,是本文期望致力探索的的主要研究目的与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