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尊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人们应对自我威胁的反应。社会排斥是自我威胁的一种,当人们遭遇社会排斥后,基本而重要的归属感受到了破坏,而自尊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人们如何应对这种自我威胁。具体地,高自尊者倾向于采取补偿策略,寻求新的社会联结的动机更强,以弥补受损的归属感,而低自尊者则倾向于采取接受策略,避免再次遭受社会排斥的动机更强,可能更加警惕威胁信息试图及时避开以免再次受到伤害。我们可以预期,社会排斥下不同自尊水平者在应对策略和动机上的不同,应该会体现在认知加工到行为的一系列表现中。然而已有研究仅停留在自我评价、归因、坚持性、生理反应等下行加工领域阶段,缺乏对最基础的早期注意加工阶段的探讨,而注意过程为适应性的高级认知和行为提供了基础,选择性注意被认为是社会知觉转化为行动的机制,囚此从注意加工的角度探讨社会排斥下不同自尊水平者的应对策略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在社会排斥情境下,不同自尊水平者是否会对人际评价信息(接纳性或排斥性信息)表现出不同的注意偏向?二是在社会排斥情境下,如果不同自尊水平者对人际评价信息存在注意偏向,那么这种注意偏向的机制是什么?属于哪种注意偏向成分?是注意警觉,注意脱离困难,抑或注意回避?本研究试图通过两个递进的实验探讨当人们遭遇社会排斥这种自我威胁后,不同自尊水平的人存在的不同应对动机是否会表现在最基本最早期的认知加工阶段即注意阶段上,从而造成高低自尊者对于人际评价信息(人际接纳性信息/人际拒绝性信息)不同的注意偏向。本研究用情绪面孔图片来表征人际评价信息,具体地,以高兴的面孔来表征人际接纳性信息,以愤怒/厌恶的面孔来表征人际拒绝性信息。实验一采用经典的情绪Stroop范式,初步探讨社会排斥下不同自尊水平者对人际评价信息的注意偏向差异,结果表明,在经历了社会排斥后,高自尊者对人际接纳性信息(高兴面孔)存在注意偏向,而低自尊者则恰好相反,对人际拒绝性信息(愤怒/厌恶面孔)存在注意偏向。实验二采用改进的经典点探测范式测量社会排斥下不同自尊水平者对人际评价信息的注意偏向。该范式通过加入中性图片对,通过考察一致实验或不一致实验与中性实验的反应时差异情况,由此判断实验一中出现的注意偏向的成分。如果一致实验的反应时小于中性实验,则注意成分为注意警惕;如果不一致实验的反应时大于中性实验,则注意成分为注意脱离困难;如果一致实验大于中性实验或者不一致实验小于中性实验,则注意成分为注意回避。实验二的结果再次验证了实验一的结果,且区分出注意偏向的成分,具体地,在遭受社会排斥后,高自尊个体对人际接纳性信息(高兴面孔)存在注意偏向,且这种注意偏向的成分是注意脱离困难,表现为不一致实验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实验;而低自尊者对人际拒绝性信息(愤怒/厌恶面孔)存在注意偏向,且这种注意偏向的成分是注意回避,表现为不一致实验的反应时显著小于中性实验。并且实验一和实验二均排除了可能由社会排斥操作带来的情绪差异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如可对低自尊者进行注意训练,引导其更积极主动地关注积极线索,改善其应对社会排斥等自我威胁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