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旨在探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影响关系,通过实证研究为本领域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并期望为我国公司制改革提供理论借鉴。 论文通过对相关领域进行较为细致的文献研究,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找出反映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各重要因素(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以及管理层激励),并借鉴前人的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找出能够直接或间接反映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情况的因素(每股发放现金红利数,高比例送、转股,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可疑关联交易,可疑担保),然后通过分析,针对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假设,最后通过大量搜集样本数据,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0对数据进行偏相关分析(Panial)。结果显示,国家股(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的所有者国家在公司治理方面是低效率的,过高比例的国家股比例对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不利的。相对于国家股东,一般法人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力更强,在公司治理方面效率更高;流通股东明显不喜欢现金股利,对于高比例送、转股方案则没有明显的好恶;第一大股东一方面以牺牲中小股东利益为代价为他们自己谋利,同时又通过保护上市公司利益间接的维护了他们自己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公司决策乃至中小股东权益的影响是基本相同的,但前五大股东之间更多的是合谋,而非相互制约;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的决策当中并没有发挥预想的作用,在对中小股东保护方面也未显示出显著的作用;让管理层持有一定比例的公司股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的行为,保护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管理层持股并不是越多越好,当管理层持股比例过高时,管理者与大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他们有可能不选择努力工作,而是与大股东合谋;一定程度的提高高级管理人员的收入可以达到保护上市公司利益和中小股东权益的目的,但一旦过了“度”,就会适得其反。 论文针对以上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如何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建议,包括如何优化股权结构,改善董事会结构和改进管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能够直接或间接反映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情况的因素,与公司治理结构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