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光动力疗法与Bevaeizumab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和比较PDT和/或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并发CNV的AMD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湿性型AMD患者79例79眼,随机分为1、2、3、4四组,第1组(单纯PDT组)19例19眼,接受单纯PDT;第2组(单次注药组)19例19眼,接受单次Bevacizumab 1.5mg玻璃体腔注射;第3组(联合治疗组)21例21眼,接受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1.5mg;第4组(连续注药组)20例20眼,接受连续二次Bevacizumab 1.5mg玻璃体腔注射,二次注药间隔时间为5周±3天。PDT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治疗后第1,3,6,9,12个月各随访1次,复查视力、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眼底检查、眼底彩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相干光学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四组患者随访期限均为一年以上。四组内部治疗前、后对比行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四组之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两两比较,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四组资料再按CNV不同类型重新分组比较,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末次随访时,四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单纯PDT组平均logMAR BCVA从1.02 4±0.43提高至O.93 4±0.39(P=O.061);单次注药组平均IogMAR BCVA从1.05 4±0.37提高至0.74 4±0.37(P=O.000);联合治疗组平均logMAR BCVA从1.04 4±0.41提高至O.41 4±O.37(P=O.000);连续注药组平均logMAR BCVA从1.03 4±0.49提高至0.56 4±0.35(P=0.000)。组内比较:单纯PDT组治疗后与治疗前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三组治疗前后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前:四组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治疗组BCVA优于其他三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三组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FA或ICGA检查显示:联合治疗组治疗后CNV闭合情况优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三组之间的治疗后CNV闭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O.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组内比较:四组治疗后平均CRT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前:四组CRT没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单纯PDT组平均CRST较其他三组厚,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注药组、联合治疗组及连续注药组间治疗后平均CRq’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患者资料按CNV不同类型重新分组后比较:典型性与典型为主性CNV患者治疗后视力提高比例均高于轻微典型性与隐匿性CNV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性与典型为主性CNV患者治疗后CNv闭合情况均优于轻微典型性与隐匿性CNV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AMD并发的CNv疗效优于单纯PDT、单次或连续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典型性及典型为主性CNV治疗效果优于轻微典型性及隐匿性CNV。
第二部分
光动力疗法与Bevacizumab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和比较PDT和/或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ICNV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
ICNV患者51例51眼,随机分为1、2、3三组,第1组(单纯PDT组)19例19眼,接受单纯PDT;第2组(单纯注药组)13例13眼,接受单纯Bevacizumab 1.5mg玻璃体腔注射;第3组(联合治疗组)19例19眼,接受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1.5mg;PDT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治疗后第1,3,6,9,12个月各随访1次,复查视力、眼压、眼底检查、眼底彩照、FFA、OCT。三组患者随访期限均为半年以上。三组病例内部治疗前、后对比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三组之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两两比较。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末次随访时,单纯PDT组平均logMAR BCVA从0.78±0.26提高至0.62±0.21(P=0.028);单纯注药组平均logMAR BCVA从0.74±0.43提高至0.45±0.33(P=0.000);联合治疗组平均IogMAR BCVA从0.75±0.33提高至0.26±0.19(P=0.000)。组内比较;三组治疗后BCVA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前:三组之间BCVA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优于其他二组,单纯注药组优于单纯PDT组,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FA检查显示治疗后CNV闭合情况:联合治疗组优于其他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纯注药组与单纯PDT组间无统计学差异。CRT:组内比较:三组治疗后平均CRT均变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前:三组间平均CRT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三组间CRI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联合治疗组低于其他二组,单纯注药组低于单纯PDT组。
结论
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ICNV疗效优于单纯PDT和单纯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单纯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ICNV疗效优于单纯PDT。
第三部分光动力疗法与Bevacizumab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和比较PDT和/或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PM并发的CNV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
并发CNV的PM患者31例31眼,随机分为1、2、3三组,第1组(单纯PDT组)10例10眼,接受单纯PDT;第2组(单纯注药组)11例11眼,接受单纯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1.5mg;第3组(联合治疗组)10例10眼,接受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1.5mg。PDT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治疗后第1,3,6,9,12个月各随访1次,复查视力、眼压、眼底检查、眼底彩照、FFA、OCT。三组患者随访期限均为半年以上。三组病例内部治疗前、后对比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三组之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两两比较,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患者的所有资料按年龄重新分三组(以45岁与55岁为分界线),三组内部治疗前、后对比行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三组之间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两两比较,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末次随访时,单纯PDT组平均logMAR BCVA从1.03±0.18提高至0.89±0.35(P=0.105);单纯注药组平均logMAR BCVA从1.04±0.30提高至0.76±0.35 (P=0.009);联合治疗组平均logMAR BCVA从1.02±0.23提高至0.72±0.27(P=0.005)。组内比较:三组治疗后平均BCVA均优于治疗前,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注药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纯PDT组治疗后平均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问比较:治疗前:三组之间BCVA无统计学差异(P=0.977);治疗后:联合治疗组BCVA优于其他二组,三组之间治疗后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FA检查显示治疗后CNV闭合情况:三组均无统计学差异。CRT:组内比较:三组治疗后平均CRT均变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组内比较:三组问治疗后CRT均无统计学差异(P=0.357)。按年龄分组后统计分析情况:组内比较:<45岁组与45.55岁组治疗后BCVA均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岁组治疗后BCVA较治疗前稍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治疗前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77)。治疗后:<45岁组BCVA优于其他二组,45—55岁组优于>55岁组,且三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FFA检查显示:<45岁组CNV闭合情况优于其他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5,0.006),45.55岁组与>55岁组间CNv闭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2)。
结论
联合治疗与单纯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PM并发的CNV稍优于单纯PDT治疗,能明显改善眼底情况,使CNV渗漏停止或减轻,视网膜水肿消退或减轻,但不同年龄的患者视力预后差别大,老年患者视力预后差,可能与其本身进行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