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这5000年来中国人已经形成了一套中国人独有的传统文化、审美价值、生活习惯、处事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智能产物进入社会,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是我们对理想人居环境的追求,从古至今似乎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我们依旧向往田园的生活,向往大自然,向往东晋陶渊明诗中的桃花源。中国传统园林发展至今,仅仅是变成为了参观对象,实在是大材小用,在古时,中国园林是造园家匠心营造的居住环境,包含着精妙的空间智慧,能够指导我们营造出适宜中国人居游的现代园林。本文以北京市树村公园为规划对象,以中国传统园林中对视线与动线的控制智慧为理论基础,探究如何将视线和动线的控制智慧运用到城市公园设计中。研究发现,控制视线的智慧包含心理学基础和两个常用手法。心理学基础包括格式塔心理学、好奇心理;两个常用手法包含框景手法与观法控制。其中框景手法包括单个框景与多重框景;观法控制包括仰视与俯视、正视与侧视、动观与静观三种方式。控制动线的智慧包含峰回路转、曲径分岔、迂回曲折、直曲、幽深曲室五个模型。视线与动线的综合控制包含折叠空间、偏倚视景、时间设计三个方面。最后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园林动线与视线的关系,发现东西方园林动线与视线的关系截然相反。根据相关理论剖析了焦作七贤园、珠海园、留园、方塔园四个优秀案例,探究其控制视线与动线的方法,学习其设计理念、景观节点设计特点等,借鉴可取之处运用到北京市树村公园的设计当中。通过分析发现,视线与动线的控制智慧在中国园林的营造过程中广泛使用,其营造成果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符合中国人对理想人居环境的追求。结合视线与动线的控制智慧,进行了北京市树村公园的规划设计,分析其项目概况、区位,构思设计依据,进行了总体规划,功能分区,交通分析,水系规划设计,对重要节点结合理论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进行了专项设计,完成了北京市树村公园的整个概念性设计。文章结尾是结论与展望,通过总结中国传统园林中对视线与动线的控制智慧,并应用到北京市树村公园规划设计当中,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解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亦希望视线与动线的控制智慧能够对之后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有所启迪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