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沿着理念、体制、运动这三条主线从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角度去透视人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发展脉络。另外,在注重三个层面内部的静态分析的同时,又注重三个层面外部之间的动态的历史逻辑性把握。
在理念层面上,探讨了近代史上几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权理念:孙中山的民生史观人权论,胡适的自由主义人权论,李大钊的唯物史观人权论和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论,并将这几种人权理念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和西方人权观进行横向比较,从而总结出不同人权理念的特质;然后再将这几种人权理念进行纵向比较,梳理出近代人权理念演进的历程,以此来说明中国近代史上人权理论内容丰厚,范围宽广,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资料。
在体制层面上,探讨了近代史上的三类人权体制:晚清时期的人权体制、民国时期的人权体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权体制。通过对这三类人权体制形成和确立的理论依据、宗旨、规范和过程分析,透视出这三类人权体制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内在逻辑性;再通过对这三类人权体制之间和中西人权体制的静态比较研究,抽象出三类人权体制之间、中西人权体制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从而说明近代中国人权体制的特质所在。
在运动层面上,探讨了近代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三大人权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从个人主义到民主主义的人权运动,人权问题论战——自由主义的人权运动,宪政运动——宪政主义的人权运动。对这些人权运动既作静态的个案分析,又作动态的总体把握,并把这些人权运动放在国际大背景下加以透视,从而分析出这些人权运动得失的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