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锯齿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 sinensis)(以下简称米虾)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虾类,而且因其繁殖周期短,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可多次繁殖,又是生态、生理和毒理等实验的良好材料。对米虾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它的繁殖季节及每年的世代数,为深入认识其生殖生物学特征和实验研究提供基础依据。研究蜕皮周期中体壁结构变化、Y-器的组织学特征及蜕皮激素含量变化,为深入探讨米虾蜕皮调控机制以及环境因素对其影响奠定基础。本文研究了亲代与子代抱卵虾的胚胎发育历期、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采用形态学观察法对米虾的蜕皮周期进行划分,同时借助石蜡切片技术在显微结构上观察米虾体壁和Y-器在不同蜕皮周期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米虾不同蜕皮时期血淋巴中蜕皮激素的含量。研究结果如下:室内自然温度下中华锯齿米虾的胚胎发育生物学零度为7.07℃,有效积温为358.58℃·d。在12-22℃下,米虾的胚胎发育历期平均为(44.64±2.98) d,从第一个幼虾孵出到胚胎完全孵化平均为(2.40±1.24) d。在26-30℃下,米虾的胚胎发育历期平均为(17±3.31) d,从第一个幼虾孵出到胚胎完全孵化平均经过(2.77±2.17) d。依据Darch分类的方法,并依据米虾尾节末端刚毛的发育情况,如刚毛内锥、表皮内缩等形态学特征,将中华锯齿米虾蜕皮周期划分为蜕皮后期(AB)、蜕皮间期(C)、蜕皮前期(D0-1、D2-4)、蜕皮期(E)。在蜕皮过程中体壁结构发生周期性变化,外角质层与内角质层是在蜕皮后期形成,在蜕皮间期外角质层与内角质层的厚度达到最大,体壁的硬度最大,上角质层形成于蜕皮前期;Y-器结构在蜕皮过程中发生形态学变化,细胞大小也不断改变。AB期细胞核直径平均达到(4.68±0.61) μm;在蜕皮间期C期,细胞核直径平均(4.46±0.42) μm(与AB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染色最浅,细胞与细胞之间有基膜构成的网状结构;在蜕皮前期D0-1期,Y-器细胞细胞核直径平均达到(7.42±1.35)μm(p<0.05),染色质颗粒状,并且出现条索状小叶结构,Y-器细胞的分泌活动逐渐加强;在蜕皮前期D2-4期,出现的体积增大的Y-器细胞越来越多,基膜的厚度也增加,条索小叶变长变密,Y-器达到最旺盛分泌状态,细胞核直径平均达到(8.32±1.15) μm(p<0.05),胞质增多。采用Elisa技术检测不同蜕皮时期米虾血淋巴中蜕皮激素含量时发现,血淋巴中蜕皮激素在蜕皮后期AB期开始升高,于D2-4期达到最大(p<0.05),在蜕皮过程中蜕皮激素含量发生周期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