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攀升,通胀水平也饱受热议,受到了越来越多经济学者的关注。从国际环境来看,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后,为了防止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宏观调控避免了我国经济的大幅波动,但是同样也带来了通货膨胀问题。欧债危机也对中国的外贸产业产生影响,使国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降低了我国的外部通货膨胀压力,但是如果欧洲政府为了应对危机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则会对欧洲甚至中国的通货膨胀有影响。在全球经济风云变幻的同时,有关通货膨胀动态机制的研究文献也层出不穷。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通货膨胀动态机制的理论研究文献与实证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通货膨胀动态模型经历了从传统的通胀动态模型到基于微观基础的通胀动态模型的发展,使宏观经济与微观理论有了一个很好的融合。目前基于微观基础研究通胀动态的前沿是基于双粘性假设(粘性价格和粘性信息)的通胀动态机制模型。比较遗憾的是采用双粘性通胀动态机制模型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比较少。然后对粘性价格下的通胀动态理论模型(NKPC)、粘性信息下的通胀动态理论模型(SIPC)和双粘性下的通胀动态理论模型(DSPC)进行了介绍和推导。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第三章着重对基于微观基础的NKPC模型、SIPC模型和DSPC模型用中国1996年第1季度至2012年第4季度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在实证分析之前,对于通货膨胀率数据、产出缺口数据和实际边际成本偏离率数据的来源与计算方法进行了说明,并采用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的影响。对于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序列和实际边际劳动成本偏离率的预期序列先通过构建VAR模型选取工具变量,然后用工具变量投影法得到预期数据。最后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3个模型的参数分别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通货膨胀动态模型,估计出来的我国通胀动态模型差距很大。对于粘性价格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每个季度大约有66%的企业选择不更新产品价格,企业更新产品价格平均周期大约为9个月左右。对于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每季度中大约有50.8%的企业更新信息,信息更新的平均周期大约6个月。对于双粘性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每一季度大约有63.4%的企业选择维持原价,企业调整一次价格的平均时间大约为8个月;每一季度大约有68.6%的企业不更新信息集,企业更新一次信息集的平均时间大约为10个月。通过对比基于微观基础的NKPC、SIPC和DSPC模型发现,DSPC模型对于现实通货膨胀的描述最好,说明粘性价格和粘性信息因素在中国都存在,DSPC模型比较适合中国的数据。本文第四章,对于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脉冲响应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双粘性通胀动态机制下的货币政策分析框架,为以后继续研究我国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方向。本文一个需要改进的方向是,在双粘性的假设下,引入全球化因素重新构建开放经济下基于微观基础的通胀动态模型。本文需要继续研究的第二个方向是,将本文估计的双粘性通胀动态模型,新凯恩斯的总需求模型和货币政策规则相结合来研究最优货币政策。本文仅仅给出了研究的框架,并没有具体分析不同货币政策规则下的最优货币政策,因此以后可以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