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世纪末的晚明,吴门画派在经历了明代中期的盛极一时后开始衰落,与此同时,松江派在紧邻苏州(吴门画派的核心地区)的松江地区崛起,两派之间有着激烈的竞争关系。此时的吴门画派已经传至文徵明后的第三代,在创造性的代代消退和晚明种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着困顿的局面。松江派的领袖董其昌则依其地位和声望组成了自己的圈子,有了众多追随者,形成松江画派的核心力量。董其昌认为,吴门画派在陆治、陈淳、文嘉一代(文徵明后第二代)之后便已衰落,批驳与他们同时的吴门画家的作品因循守旧、粗恶无法,为“文、沈之剩馥”。他则在对传统的独特继承中,积极求变、创新,不但取得了总结性的理论成果,还在绘画创作实践中探索了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形式主义的审美追求也使中国绘画初步取得了现代性的特征。本文将研究的时间段框定在晚明,以陆治、文嘉一代为界,划定处于晚明的吴门画派后期,其时间也与松江派的崛起相交叠。讨论以吴门画派后期与松江派绘画之争为中心,阐述现象、探寻原因,在文献资料、作品风格分析和社会学研究等方法的佐助下,希望可以触碰和了解到晚明绘画中一些深层的东西。很明显,从我们的绘画史来看,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毫无疑问是晚明这场绘画之争的胜利者,但我想这样的胜利绝不单纯是艺术本身的胜利,而是掺杂了更多我们所不易见到的因素。吴门画派在晚明就此沉沦亦有其自身很多的原因,松江派则携裹了更多的因素和影响在捩变中跃上画坛的中心舞台。鉴于晚明绘画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总结、创新和对后世中国画巨大的影响力,对其有效的研究亦可以让我们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