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然而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及人口数量的急剧上升,人们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大量优质耕地资源被占用,耕地质量逐年下降。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补充耕地的重要来源,是实现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缓解粮食安全及保持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对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进行评价及开发利用,可有效保障耕地总量和粮食产能,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的支撑。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及开发利用分区是指根据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的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特点、差异特性及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等计算综合潜力分值,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提出适合本区域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本研究在了解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土地可持续利用等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理论,以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龙江县为研究区,构建以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态条件3方面的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状况并划分高、中、低3个潜力级别,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分区,进而提出不同类型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全文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如下:(1)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厘清相关概念及理论的基础上,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生态条件三方面选取有效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p H值、后备资源类型、坡度、距水源距离、交通便捷度、排水条件、图斑面积、森林覆盖度、生态脆弱度和土壤侵蚀模数等12个指标构建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指标体系。(2)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研究。优先考虑区域生态环境条件,采用限制因素及GIS空间分析法对全县耕地后备资源数据进行筛选,确定本研究耕地后备资源类型、数量及分布。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指标模型计算耕地后备资源综合评价分值,评价分值结果在4.2644~8.7599之间。借助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并结合区域实际特点,将耕地后备资源划分为高、中、低3个潜力级别,其中高潜力后备资源面积为5 655.06hm2,占全县耕地后备资源的18.57%,主要后备资源类型为其他草地、盐碱地、裸地、采矿用地、沙地,主要分布在山泉镇、景星镇、龙兴镇和杏山乡;中潜力后备资源面积为10 762.59hm2,占35.34%,主要类型为其他草地、盐碱地、裸地、采矿用地、沙地,主要分布在山泉镇、景星镇、龙兴镇;低潜力后备资源面积为14 037.39hm2,占46.09%,主要类型为其他草地、盐碱地、裸地、采矿用地,主要分布在龙兴镇、山泉镇、黑岗乡。(3)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分区研究。采用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以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耕地后备资源集中连片程度、耕地后备资源增产潜力程度为聚类分析变量,将耕地后备资源划分为重点开发利用区及有条件开发利用区。结合不同类型区内耕地后备资源特征、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生态环境限制因素,提出各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其中,重点开发利用区面积为8 398.74hm2,占后备资源总面积的27.58%,该区域总体上耕地开发条件较好,其开发的主要限制因素是长期粗放耕作、顺坡耕种,过度放牧所导致的耕地质量退化和土地沙化。未来应通过建设农田防护林、固沙林为主,配合水利工程措施,建设规模性农田基础设施;有条件开发利用区面积为22 056.30hm2,占72.42%,未来开发过程中应可能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做详尽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重点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土地整治工作。通过对龙江县耕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及开发利用进行研究,可有效增加县域耕地数量,保障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同时对保障区域粮食产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