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史是一部不断民族化、中国化的历史。佛教艺术自印度进入中华大地,与中国本土的时代背景、文化土壤、审美趣味等发生反应,经历碰撞、交融的过程,在此扎根。佛教艺术风格逐渐由外来艺术样式过渡到完全中国式审美的中土化艺术样式。北魏时期,良好的政治根基、相对完备的社会基础环境与自由开放的文化土壤为佛教在中国的迅速传播以及佛教艺术的中土化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本文据此展开分析和讨论,首先,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概述早期印度的天人风格以及飞天艺术东渐过程中不同地域、阶段艺术风格的流变,梳理了飞天艺术样式大致的发展源流。随后,论述中土化飞天艺术样式的审美特点和形成艺术风格背后的综合影响因素。最后,从巩义石窟飞天艺术样式的风格特点及飞天视觉表象背后的隐性审美趋向,着重阐述了巩义石窟飞天艺术的中土化发展概况。论文结语部分,总结了巩义石窟寺飞天的中土化进程,鉴古思今,由此引发了对于当代艺术的思考——中国的当代艺术如何处理和把握外来艺术形态与中国民族艺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