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石窟寺北魏后期飞天艺术样式的中土化研究

来源 :北京服装学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nbu_ja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史是一部不断民族化、中国化的历史。佛教艺术自印度进入中华大地,与中国本土的时代背景、文化土壤、审美趣味等发生反应,经历碰撞、交融的过程,在此扎根。佛教艺术风格逐渐由外来艺术样式过渡到完全中国式审美的中土化艺术样式。北魏时期,良好的政治根基、相对完备的社会基础环境与自由开放的文化土壤为佛教在中国的迅速传播以及佛教艺术的中土化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本文据此展开分析和讨论,首先,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概述早期印度的天人风格以及飞天艺术东渐过程中不同地域、阶段艺术风格的流变,梳理了飞天艺术样式大致的发展源流。随后,论述中土化飞天艺术样式的审美特点和形成艺术风格背后的综合影响因素。最后,从巩义石窟飞天艺术样式的风格特点及飞天视觉表象背后的隐性审美趋向,着重阐述了巩义石窟飞天艺术的中土化发展概况。论文结语部分,总结了巩义石窟寺飞天的中土化进程,鉴古思今,由此引发了对于当代艺术的思考——中国的当代艺术如何处理和把握外来艺术形态与中国民族艺术的关系。
其他文献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南极磷虾凝胶制品和分别添加畜禽肉(鸡肉、猪肉、牛肉)、鱼肉(白姑鱼、鳙鱼)后南极磷虾凝胶制品挥发性风味成分,结合
结合本院实际,健全传染病管理组织,完善传染病管理制度,加强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保证细致工作、严格管理。进一步提高传染病管理质量,规范传染病报告程序,传染病报告的及时率
从实践论的观点考察,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提升作为实践人的价值,是主体人的再生产。而人作为实践主体从事着两种活动:改变客观世界的活动和改变主观世界的活动。因为实践既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