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描述单纯性肥胖儿童少年行为问题和生活质量状况,并与正常体重儿童少年组比较,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研究方法:采用描述性相关性研究设计,在深圳市两家医院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查了106名12~16岁单纯性肥胖儿童少年,并与122名正常体重儿童少年作对照。采用问卷调查法,用儿童行为问题量表(CBCL)、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和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分别测定单纯性肥胖儿童少年行为问题水平及影响因素、生活质量状况。选用SPASS13.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CBCL量表调查发现,研究组的行为问题总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因子中,男性研究组在“体诉”、“分裂样”、“强迫性”、“不成熟”、“交往不良”等因子上与男性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女性研究组在“体诉”、“分裂样”、“强迫性”等因子上与女性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2)逐步回归显示儿童少年的肥胖程度、学习成绩、家庭类型、母亲文化程度等四个变量影响着研究组的行为问题。男性研究组的肥胖程度越高、学习成绩越差,行为问题水平越高;单亲家庭相对于扩展家庭,行为问题水平较高(P<0.01)。女性研究组的肥胖程度越高、学习成绩越差者其行为问题水平越高(P<0.01),其母亲文化程度越低者其行为问题水平也越高(P<0.01)。
(3)ISLQ量表调查发现,研究组的生活质量总满意度低于对照组(P<0.01),且在“学校生活”维度上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同伴交往”、“自我认知”、“抑郁体验”维度上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4)研究组与对照组的CBCL总分及其各个因子分与ISLQ总满意度及其各个维度满意度之间显示不同程度负相关。
研究结论:12~16岁单纯性肥胖儿童少年的行为问题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儿童少年,主要是内隐性行为存在差异,其生活质量总满意度、认知成份和情感成份满意度均显著低于正常体重儿童少年,且行为问题水平与生活质量满意度之间呈负相关,其它影响行为问题的因素包括:肥胖程度、学习成绩、家庭类型、母亲文化程度等。
建议:
(1)开展健康教育,指导肥胖儿童少年控制体重从而减轻肥胖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
(2)进行行为问题的心理干预。
(3)帮助儿童少年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对单纯性肥胖儿童少年给予有目的的心理干预,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可以避免肥胖对儿童少年健康的多重影响,提高其生活质量满意度,降低其行为问题水平,使单纯性肥胖儿童少年能够更好和更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