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芭蕉树是岭南古典园林中主要的植物。所以说到芭蕉树就离不开岭南的古典园林,对于芭蕉的喜爱也许和我自身的求学经历有关。在广西艺术学院的四年时光里我常常去学校附近的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芭蕉树是岭南古典园林中主要的植物。所以说到芭蕉树就离不开岭南的古典园林,对于芭蕉的喜爱也许和我自身的求学经历有关。在广西艺术学院的四年时光里我常常去学校附近的园林散步,漫步在园林之中望着那一颗颗姿态各异的芭蕉树让我心情很放松,同时也是这些具有粗大根茎和硕大叶子的芭蕉树给了我创作灵感。芭蕉树向来是中国书画家们所喜爱的绘画题材,而我想要运用油画的形式表现出我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感。本文旨在通过《岭南芭蕉风情系列》来研究风景油画中的构成,色调,疏密,黑白,以及笔法的运用,在创作过程中我想要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整个系列中我利用密集的叶片作为重点重复的叠加营造出遮挡关系使幅画面层次感加强进而丰富起来,而在画面的正中央的点,则是整幅画面的构图中心。在大的色调方面很主观地进行色彩上的表现,三种不同色相和色调代表着芭蕉树在一天中的三个不同的时间点,清晨、午后、子夜,之所以选择这三个时间点是因为这三个时间点所对应下的色调会给人们不同的色彩联想,这也正是我想要表达的。最后,在绘画技法上利用笔触上的变化以及颜料的薄厚来体现画面节奏。文章分为三大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讲述了《岭南芭蕉风情系列》绘画创作的背景以及研究内容的目的以及意义。绘画前期我的一些创作灵感和如何收集素材,对创作以芭蕉树为主题的油画作品有什么想法。第二章主要从选材构思和构图上讲述我的绘画创作过程,在色调和手法的运用上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草稿的修改和小色稿的展示来表达我的绘画过程和想法,如何进行色彩黑白以及空间上的布局。在构图以及色彩的构成上下功夫,运用点线面的分割法将整体画面进行分割,在视觉上带有一种装饰意味。第三章结论主要讲述了我的作品所想要表达的一种情感感受,通过这次创作研究我从中得出了一些结论以及阐述自己的绘画语言。
其他文献
金粟山藏经纸是宋代特有的一种著名纸品,此纸两面加蜡磨光,坚韧平滑,抄写文字光亮黝黑,每幅纸背后均印有“金粟山藏经纸”长方形红色印记。因其书写效果极佳,久存不朽,所以深
大多数时候人与人之间能够建立基本的信任,但在互动过程中会发生信任破裂和修复。群体身份和违背程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判断理论认为,个体对组内成员的违背
受贿罪的职务关联性主要是指行为人收受贿赂和职务行为之间所存在的对价关系。这种对价关系并非仅存在于贿赂和具体的职务行为之间,而且还应当存在于贿赂与国家工作人员抽象
不同季节的人穿着不同色调、暴露程度的服饰会影响人的情绪知觉。本研究旨在验证它们是否会对人们情绪的知觉有实质性的影响以及有怎样的影响。研究采用颜色的“冷、中性、暖
当我们阅读叙事文本,如小说、报纸文章,我们会根据事件间较为明显的界限,把文中呈现的信息分割成离散事件。但是,阅读时我们的眼动模式能反映出该事件结构吗?本实验针对阅读
明毛晉汲古閣刻《十三經注疏》是清代以來學者研读十三经的主要讀本之一,具有重要的文獻學價值。本文選取《禮記注疏》中《曲禮上》《王制》《曾子問》三篇,將毛本與阮刻本《
中国石窟艺术,是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艺术相交融的成果,包蕴着深厚的文化根基。自从传入中国,就不断被再创造。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对石窟艺术文化价值的深刻认识。而且,今
2017年秋季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统一使用统编版教材,这套教材相较于之前的所有教材,在古诗文版块上有了很大的调整:增加了古诗文篇目,编排上有了从课内到课外的拓展延伸。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导下,统编版教材的编写体现出现代社会对经典诗文的关注,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在教材发生改变的当下,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为基础,选取昆明市官渡区三
翁文灏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地质学家、地理学家,也是学者从政的代表人物。他既是清末秀才,又是留学鲁汶的地质学博士,学成归国后为中国的地质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20世纪3
声母习得偏误是普通话儿童语音习得过程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声母替代不仅存在于健听儿童语音习得过程中也是听障儿童构音及其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关健听儿童与听障儿童声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