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都柏林人》的语用文体学探究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augentha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属于跨语言学和文学的多学科研究。本文以《都柏林人》为研究对象,以语用学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为分析框架,旨在探讨语用原则和相应的准则是如何在各种的不同的对话关系中被破坏的,据此推出有利于揭示主题和刻画人物关系的言外之意。 与口头话语不同,文学语篇作为一种书面话语包括两个交流语境:一个位于真实世界中,另一个位于文学的虚拟世界中。这也就导致了文学语篇交流的双重性。微观交流层面主要涉及普通意义上的对话关系,即文学语篇中的人物和人物之间互相对话:宏观交流层面主要涉及巴赫金意义上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对话中,一方面作者编码读者解码,另一方面叙述者表明他(她)对小说中人物的观点。 基于文学语篇的对话性,本研究把语用学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以及它们所对应的各个准则应用到《都柏林人》中,研究结果发现: 1.对于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说,违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框架下的各个准则可以帮助读者明晰故事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各种微妙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从深层去理解和欣赏小说。 2.对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来说,违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框架下的各个准则是作者向读者传达都柏林社会瘫痪这一主题意义的有效途径。 3.对于叙述者和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说,因为视角的不同会导致叙述者真实身份的变化,情况变得稍微复杂一些。在这种情况下,违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框架下的各个准则可以给我们分析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观察点。 本文作者希望对《都柏林人》的语用文体学研究能为更好地理解这部短篇小说集有
其他文献
索尔·贝娄是20世纪著名的美国作家,其小说的主人公绝大部分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感到困惑和失望的男性知识分子,他们往往在小说中被刻画成现实社会的“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