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面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刺激,个体对自我面孔的加工一直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焦点。大量研究发现,个体对自我面孔的加工在模式上以及在加工的神经相关物上都有别于他人面孔,具体表现为:1、与他人面孔相比,个体对自我面孔的加工速度更快,而且加工自我面孔所需要的注意资源更少。2、自我面孔的加工主要和大脑右半球有关。另外,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自我的研究表明,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自我的范围更加广泛,好朋友是东方亚洲人互依型自我的一部分。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无意识情况下自我面孔加工的特点,以及无意识状态下好朋友是否为中国人互依型自我的一部分。
本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连续闪烁抑制范式,以被试自我面孔、被试好友面孔、名人面孔以及陌生人面孔为实验材料,考察了正立呈现或倒置呈现条件下,各种面孔突破抑制进入被试意识层面所需的时间。实验二结合了连续闪烁抑制范式和启动范式,通过连续闪烁抑制范式,我们使启动刺激处于被试的无意识水平,以被试自我面孔和名人面孔的合成面孔(自我和名人成分各占50%)为启动刺激,以被试自我面孔或名人面孔为目标刺激,考察被试使用不同的反应手条件下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启动效应的大小。
实验一结果发现:
被试的自我面孔和好朋友面孔突破抑制,进入意识层面所需要的时间显著短于名人面孔和陌生人面孔所需要的时间。另外,面孔呈现的方式不影响自我面孔和好朋友面孔进入意识层面所需的时间,却能够影响名人面孔和陌生人面孔进入意识层面所需要的时间。
实验二结果发现:
当被试使用左手进行反应时,出现了合成面孔对自我面孔的启动效应;当被试使用右手进行反应时,出现了合成面孔对名人面孔的启动效应。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对自我面孔的表征就已经区别于对一般面孔的表征,并且是一种特殊的稳定的表征;在无意识状态下,大脑右半球与合成面孔上的自我成分加工的关系更大,而大脑左半球主要和合成面孔上的名人成分加工的关系更大,也表现出了自我面孔加工的右脑优势现象。在无意识状态下,好朋友也是中国人互依型自我的一部分。自我信息和食物、性刺激以及威胁性刺激一样,对个体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