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自发现以来,一直是造成家禽养殖业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天然免疫应答是机体抵抗病毒侵染的第一道防线,主要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对病毒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rel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进行识别,诱发一系列的信号级联反应,从而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Interferon,IFN)、白介素(Interleukin,IL)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介导机体的抗病毒效应。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是模式识别受体之一,病原感染后TLR活化诱导IFN的产生;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IRF)是调节IFN表达的一类转录因子,其首要功能是诱导IFN的产生。目前有关哺乳动物TLRs和IRFs的研究较多,而鸡TLRs和IRFs对病原体感染的表达变化未见系统报导。因此,本论文以鸡胚和雏鸡为研究对象,对TLRs及其下游信号通路中的IRFs展开研究,并在建立鸡-IBDV感染模型的基础上,从分子角度研究IBDV引起的宿主TLRs及IRFs表达量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对鸡TLRs和IRFs免疫调节网络的认识。同时探究不同剪切鸡IRF4基因在DF-1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有助于对其功能进行进一步研究。第一章IBDV感染对鸡法氏囊ch TLRs表达的影响本研究以感染IBDV的蛋鸡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技术检测鸡TLRs(chicken TLRs,ch TLRs)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与未感染的鸡相比,感染IBDV的鸡法氏囊中ch TLR1a、1b、2a、3、4和15的表达上调,而ch TLR2b、5、7和21的表达下调。相关分析发现ch TLR3的表达与法氏囊中IBDV VP2的表达有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不同ch TLRs对相同的病毒感染有不同的反应应答,一些ch TLRs在早期被激活,一些在之后被激活,还有一些被抑制。这为研究鸡受到病原体攻击时ch TLRs的表达模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资料。第二章IRFs在鸡体内的组织分布、发育变化及其对IBDV感染的应答本研究运用q RT-PCR方法研究了15日龄健康雏鸡体内IRFs的组织分布变化以及孵化的第15天(E15)到孵化出壳的第15天(D15)鸡IRFs(chicken IRFs,ch IRFs)在法氏囊中的发育变化,同时研究了雏鸡感染IBDV后对ch IRFs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1)ch IRF1 m RNA主要分布在肠道中;ch IRF2、ch IRF6、ch IRF7、ch IRF8和ch IRF10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肾脏;ch IRF5主要在脾脏表达,而ch IRF4在法氏囊中有较高的表达量。(2)ch IRF5、ch IRF7、ch IRF8和ch IRF10在小鸡孵化出壳前1天和孵化出壳的第1天的转录表达量较低,而在孵化出壳的第5天至实验结束时转录表达量显著升高;与孵化的第15天相比,孵化出壳第10天的ch IRF5和孵化出壳第5天的ch IRF7表达量分别是其41.0倍和15.7倍(P<0.05);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孵化的第15天外,ch IRF4转录表达水平一直较高,孵化出壳第5天(表达量最高时间点)ch IRF4转录水平是孵化的第15天(表达量最低时间点)的11.9倍。(3)雏鸡感染IBDV后,ch IRF2、ch IRF7和ch IRF10 m RNA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1(day(s)post infection,dpi)、2 dpi和3 dpi时达到峰值;在IBDV感染鸡的整个实验阶段,ch IRF5 m RNA的表达均受到明显抑制;而在1 dpi时,ch IRF4的表达先是短暂上调,然后被抑制在极低的水平直到实验结束。这些实验结果表明ch IRFs在鸡不同组织中特异性表达。其中,ch IRF2、ch IRF4、ch IRF5、ch IRF7、ch IRF8和ch IRF10与法氏囊的发育或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当雏鸡感染IBDV时,它们有的被激活,有的被抑制。这些发现将有助于筛选出一些与病毒密切相关的ch IRFs应用于宿主的先天免疫。第三章不同鸡品种IRF4基因全编码区克隆及亚细胞定位通过RT-PCR技术,克隆了817肉鸡、AA肉鸡、白来航蛋鸡及海兰褐蛋鸡IRF4基因全编码区序列,通过与Gen Bank上的原始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了三种不同的剪切变化,分别为与原始氨基酸序列相比一致、缺失1个氨基酸(△1)和缺失36个氨基酸(△36)。为进一步探究不同剪切IRF4的功能,构建了相应的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转染DF-1细胞观察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发现:p EGFP-N1-IRF4和p EGFP-N1-IRF4(△36)真核表达载体定位于细胞核,p EGFP-N1-IRF4(△1)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均有分布,poly(I:C)刺激后三种剪切的亚细胞定位均无变化。这些结果为进一步探究IRF4的功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