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正式群体已经成为学校重要的群体力量。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以及群体行为理论的支撑下,本研究以M小学为对象,分析乡村非正式群体的整体现状、形成原因、群体类型等,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指出当前乡村小学非正式群体存在着团体利益至上、江湖痕迹明显、影响教学秩序、容易形成错误价值观等问题。造成乡村小学非正式群体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从学生自身来看,学生缺乏人生目标、个人意志力薄弱、对前途缺乏自信等;从学校因素来看,缺乏对非正式群体的关注,学校文化氛围建设不足以及非正式群体教育方法匮乏等;从家庭因素来看,家庭缺乏关爱氛围,家庭教育方式单一;从社会因素来看,社会不良因素诱导以及有害媒介等。针对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提高个人意志力,增强自信心,要求学校正确认识加强关注,引导教育核心人物,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文化引导净化心灵,要求家庭能够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提升家长的文化素养,要求社会能够加大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整治力度,营造学校周围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只有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使非正式群体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才能有效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