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根本要求是“育人为本”,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所以研究“名师”即专家型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一定的必要性。并且第八次基础化学课改十几年了,效果如何,教学方式转变有哪些?如何解决培养学生全面能力和高考压力冲突的问题?从一线教师身上也能找到一些实际参考价值。在实习期间,笔者有幸得到了武汉市某省重点高中Z老师的指导,在与Z老师的接触当中,被其敬业的精神和严谨教学态度打动。笔者选择了武汉市某省重点高中的一名优秀的特级教师Z老师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首先对其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课堂观察,然后进行了课堂录像,收集了比较充分的资料,最后对收集到的资料反复观看,分别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课堂录像观察专家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主要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学录像中的细节进行专业的分析、合理的建议,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的发现自身的问题同时可以帮助教师对教学过程加深认识,继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重点则是可以通过观察专家型教师的教学行为,获取一定经验和启发。定量分析研究对象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内容,采用的编码方式是化学课堂及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CCITAS),利用课堂录像研究法将四节课进行文字转录、编码分类、矩阵分析、统计分析等步骤,得出了一个关于Z老师教学行为的初步结论:以教师为中心的上课模式,讲授方法为主要的上课方式,演示实验和提问时辅助的上课手段。换句话说就Z老师是一名传统的教师,上课方式摆脱不了传统的方式。在这个基础上接着做了大量的定性分析。定性分析主要采用的是总-分-总的分析模式,分析了Z老师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重点是语言行为部分,非语言行为做补充。首先整体分析了Z老师的第一节课的整体教学结构和流程,然后将这一节课分为12个部分,对12个部分详细分析,最后总结,得出的结论:Z老师这节课的主线是“生活-化学-生活”,非常朴素且很重要的一条化学教学线,最重要的化学观念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最重要的讲课模式是“引导-实验-板书-小结”,这种模式主要表现在实验演示部分,在讲授为主的部分,Z老师主要采取的是由浅入深,层层对比,直击化学重点和学生矛盾点的讲授方式。Z老师上课时的语言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层次性,二是条理性,三是精准性,四是巧妙性。同时Z老师提问的方式也是多元化分为:问——自己回答、问——学生齐答、问——点学生答、问——层层追问和问——换角度问五种方式。最后笔者对本研究做出总结,Z老师的教学行为有5个方面的启发:一是摆正教学态度,二是有完整的教学结构,三是有层次分明的教学过程,四是教学中突出重难点,五是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从这五个方面,了解到第一点和最后一点尤其重要,特别是最后一点时刻关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