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Hiller慢性踝关节不稳模型由Hiller等人提出,该模型将慢性踝关节不稳分为结构性不稳、感觉不稳(功能性不稳)和重复性扭伤三大主要分型,以及上述三种分型共同存在时的其余4种分型。本研究在此模型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障碍特征分析的背景下,探究平衡盘练习手段对患有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普通大学生踝关节功能能力的影响,并比较不同平衡盘练习手段对功能性不稳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能力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进而结合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情况针对改善普通大学生踝关节功能能力提出建议。方法:对照Hiller踝关节不稳模型中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障碍特征,本研究选取被广泛应用的受试者病例调查问卷并通过线上发放,共有117人填写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05份,对上述人员踝关节扭伤情况做初步了解,对有踝关节扭伤经历且符合要求的人员发放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评定量表,共发放56份,有效量表56份,根据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评定标准筛选出18名普通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并将其分为平衡盘静态练习组、平衡盘动态练习组以及对照组,每组6人。在实验前,对三组实验对象分别进行踝关节稳定性测试,测试项目有闭眼单脚站、30秒闭眼单脚站、Y型平衡偏移测试、6米单腿变向跳测试、30厘米侧方单腿跳;实验中对三组受试者分别进行平衡盘静态练习、平衡盘动态练习以及不施加任何训练手段的自然恢复,实验时间为6周;实验结束后,再次对三组受试者进行踝关节稳定性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建立测试数据库,并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 23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实验前的踝关节稳定性测试中,三组受试者每两组之间测试结果显著性P值大于0.05,所以三组受试者在实验前的踝关节稳定性没有显著差异,实验后每两组受试者之间除30厘米侧方单腿跳(秒)这一指标外,其余测试结果显著性P值小于0.05;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平衡盘静态练习组和动态练习组受试者在实验前后各项测试指标差异显著(P<0.05),而对照组(自然恢复)受试者除30厘米侧方单腿跳(次)这一指标实验前后呈现显著差异(P=0.02<0.05)外,其他测试指标实验前后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经两组受试者实验前后测试数据差值的比较发现,动态练习组实验前后测试数据变化更为显著。结论:平衡盘静态练习和动态练习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症状的改善表现出积极影响,两实验组受试者踝关节稳定性均有提高,而自然恢复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症状的改善无明显作用;两实验组相比,平衡盘动态练习对改善受试者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