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阈下的“颜值”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std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从使用“颜值”的使用语言材料入手,结合韦尔施关于“审美”的定义,认为“颜值”包含人的外观、商品外观和精神外观三个维度。人和商品审美外观侧重满足视觉需求,实现感官审美愉悦。精神世界的审美化,有知性和道德的内涵,故将前者划归为“表层颜值”,后者为“深层颜值”。是为第一章的内容。根据第一章的划分,第二章从人的外观、商品外观和精神世界三个维度,借助罗兰·巴尔特创立的符号学范式分析“颜值”现象的意义生成机制。第一节,按照古代、民国和现当代时期的历时脉络,结合时代媒介,观察不同时间节点,发现当下人的外观审美化的特征和差异。与古代追求原生肉体美与神态、德行、才华等结合的评价体系和民国时期借鉴巴黎、好莱坞明星装扮突出身体美,表达解放女性欲望不同,当下的外形美是商品堆叠下的审美符号,“颜值”中的“值”凸显了对人的外观评价的过程中的量化。增加了主体介入外观审美形象的可能性。是商品经济和消费社会对当下人的外观审美话语产生的影响。第二节,“颜值”的使用从人的外观层面扩展到商品外观层面,以农夫山泉和名创优品为例,说明商品的外观从说明书式的功能性外表转向审美性外表,在审美性外表中发展出具有标识度的品牌性审美外表。成为衡量商品使用价值和符号价值的尺度,是对二者的理想化呈现,实现刺激购买欲望,完成交换的目标,符合商品经济内在逻辑。塑造人的“颜值”和商品“颜值”的诸如线条、质料、形颜色等物质材料构成审美表达层,指向人的外观和商品外观审美形象的内容层。消费社会发展的逻辑要求商品审美符号不断更新,这与消费社会长期存在的愿景构成悖论,故而发展出商品的引申意指意义,指向人的精神性层面,形成稳固的消费话语。商品引申意指意义的加入与功能性意义,促使商品外观具有炫示的特征,加持了“颜值”现象。第三章在第一、二章基础上,发现,受到商品经济影响形成的“颜值”本义,表现出人的审美外观的量化和可塑性。该特征促使消费者在面对先天肉体时主动从大量充足而看似平等的商品中选择塑造个人外观审美形象的要素进行自由叠加。与此同时,商品“颜值”以积极的姿态表征商品较优的使用价值以及符号价值。商品的充裕,消费者选择的自由、商品对消费者的无差别对待,以及商品本身以“颜值”创造审美感受使得消费者在追求“颜值”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改造自我与审美活动带来的快乐,以至于忘却货币才是实现梦幻的现实尺度。消费者的经济活动被审美幻梦包裹,货币面孔背后,是生产对大众的物化和异化。故而审美化的丰盛、自由、平等的神话让主体作为生产者被物化和异化的生存境遇被遮掩,主体从生产者的角色退场之后又陷入消费者的逻辑之中,消耗自我,沉陷自我。其二,人的“颜值”和商品“颜值”被当作阅读主体精神世界的途径。二者与精神世界的勾连依靠符号的意指,被大众作为合理性观念接受的原因是商品自身的精神性维度、主体的身份认同,主体性建构与消费语境发展分别具有的合理性。“颜值”的人的外观和商品外观以及精神外观三者通过意指符号体系的建立合力形塑当下国人的意识形态,使之成为消费人,为消费活动提供持续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以改造人的“颜值”获得提升自我的满足感;以追求商品“颜值”标榜自我的精神追求以定位自我区隔他人。但是整个过程在商品逻辑中具备合理性,依靠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消费社会中符号意指的确立是漂浮的,甚少理据,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主体以此作为区分自我,建构主体认知,会陷入消费文化编造的逻辑之中,造成主体建构困难,需要大众具有批判眼光。
其他文献
影片《澳大利亚》被誉为无所不包的史诗片,涵盖了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澳大利亚的众多事件。故事以一个土著混血男孩的视角展开,并贯穿整部影片。本文试从历史上澳大利亚对土著
文章通过梳理影响城市色彩的各种地域因素,分析遵义城市色彩的成因,力求从地域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城市色彩进行全新的探索,为城市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转矩波动是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产生振动和噪声的主要原因。引起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转矩波动的原因主要有齿槽效应转矩、电动势波形的缺陷及换相转矩波动等。主要分析了槽口系
声乐教学是一门融艺术性、知识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学问,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声乐教学语言拥有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述习惯、语言内涵和使用规范,是一种既区别于专门
鸡首壶为何成魏晋南北朝日常生活容器中的“爆款”?宋徽宗为何自比锦鸡?明成化皇帝制斗彩小杯为何绘子母鸡图?……$$2017丁酉鸡年,全国各地多家博物馆不约而同奉上与鸡题材相关的
报纸
本报告是关于儿童文学作品“松树顶上的黑小鬼”的翻译实践报告,原作者为加拿大著名作家查尔斯·乔治·道格拉斯·罗伯茨(Charles G.D.Roberts)。全文围绕松树顶上的乌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