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性差异研究——基于P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511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采取统一性的原则,实行无差别的管理,但由于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逐步转型升级,区域间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这使得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产生了区域性差异。在此背景下,本文拟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性差异进行研究。  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最优区理论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并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包括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以及信贷渠道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信贷渠道是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最主要渠道,因此本文的分析都是基于“信用观点”展开的。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融资水平和信贷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了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特点,并对可能影响信贷渠道传导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简单阐述。紧接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文献所采用的区域划分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适当的经济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经济区域进行了重新划分,将我国31个省市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次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  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从信贷渠道的角度出发,构建PVAR模型,对其进行GMM估计、脉冲响应分析以及误差项方差分解,检验不同区域产出水平和物价水平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是否存在差异。实证结果表明,以信贷量为代表的货币政策的冲击,对经济次发达地区产出和物价水平的影响最为强烈,对经济不发达地区产出和物价水平的影响居中,而对经济发达地区产出和物价水平的影响最弱。基于这一结论,本文从信贷供给能力以及企业对信贷的依赖性这两个角度进行了解释。  针对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缓解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区域性差异的政策建议,包括深化中国人民银行大区分行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多层次金融体系、调整企业结构的区域差异以及实行区域差异化的信贷政策等,以期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学位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能否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企业能否立足的关键。在这种形势下,单个企业即使是跨国公司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