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件证据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电子邮件已成为网络用户信息交流的最基本方式,尤其是企业用户,因为电子邮件正式、便捷且交流范围极其广泛的特点而对其青睐有加。除了最基本的信息交流之外,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通过电子邮件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当出现纠纷时,电子邮件也成为了重要的证据。然而,电子邮件证据领域刚刚起步,很多规则并不完善,当电子邮件证据作为新兴的电子证据出现在法庭上时,就面临着诸如电子邮件用户身份无法确定、取得的电子邮件真实性无法保障以及公证电子邮件证据效力难以确定等问题。本文在简要介绍电子邮件及取证相关基础知识后,针对电子邮件证据范畴的界定、电子邮件证据所有者身份认证、公证以及免责声明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与电子证据进行比较分析,对电子邮件证据的适用有重大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如下。文章的导言部分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指出了研究电子邮件证据的重要意义。之后介绍了本文着力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意义。本章内容是文章的总体概括,介绍的问题贯穿了文章始终。第一章介绍了电子邮件取证的基础知识。研究电子邮件证据之前,必须对电子邮件取证有基本的了解,电子邮件取证的整个过程都可能出现法律问题。本章首先介绍了电子邮件的特点、结构以及电子邮件协议。了解电子邮件结构以及电子邮件协议是明确取证方向及提高取证效率的重要保证。其次,从事前与事后两个角度介绍了两种电子邮件取证方式并分析电子邮件的取证流程。电子邮件的专业性决定了它的取证过程与常规取证的不同,了解取证方式及取证过程,才能在遇到具体的电子邮件证据效力判断时,准确地找到电子邮件证据采集过程的法律盲点,最终准确地做出判断。第二章首先对电子邮件证据的范畴进行界定。当前司法界并无具体的电子邮件证据概念,因此在电子邮件证据范畴判断时经常会出现偏差。本章尝试给出电子邮件证据的定义,并概括其主要特点。之后,对电子证据和电子邮件证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电子邮件证据作为电子证据的一个子分类,他们有基本的共性,但也有很多区别,这些区别会导致它们在适用法律时有所不同。同时,对它们进行比较也更有利于电子邮件证据范畴的确认。最后,从关联性、真实性以及合法性三个角度论述了电子邮件证据效力的判断原则,并指出了电子邮件证据判断原则的特殊之处。第三章分析了当前司法实践中出现较多的几个电子邮件证据适用问题,尤其是身份认证和公证,不可回避。这一章的内容较为具体,出现在电子邮件证据适用的不同阶段。本章着眼于具体问题的解决,先介绍问题的产生,之后叙述当前司法实践中的做法,最后综合分析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一章是文章的结尾,总结之后予以展望,并对未来电子邮件证据领域的发展提出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本文对电子邮件证据的具体范畴予以界定,通过对电子邮件正文、附件以及其衍生文件的分析,得出电子邮件证据的定义。其次,对电子邮件证据与电子证据进行了详尽的比较,通过证据关联性、真实性、合法性的分析,得出电子邮件证据效力判断原则的特殊之处。最后,对电子邮件证据适用的几个重要问题诸如身份认证、公证以及免责声明进行深入剖析,并尝试给出解决办法。
其他文献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不仅能够为细胞组织提供结构支撑作用,而且能引导组织再生和控制组织的结构,被视为组织工程的核心。因此,寻找或者制备出一种既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
近年,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中国制造业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代表,手工工艺品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文化艺术沉淀的精华与瑰宝,正因为其精湛
通过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重视体育健身活动,转变教学理念,加强体育教学及开展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健康知识,传授体育运动技术技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从而通过
在体系对抗条件下,讨论导弹攻防对抗的新发展和应当研究的新技术。美国对导弹防御技术的研究投入比攻击技术更大。预警卫星、预警雷达以及目标识别技术的发展,使得进行远程攻
高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探析是结合新课程理念,依据音乐学科的《课程标准》,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这一目标出发,采用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旨在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框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要坚
通过对某潜用密闭电子机柜的结构设计和热设计实践,详细阐述了机柜机箱及散热结构设计部分的详细内容,对密闭机柜的结构设计、造型设计和热设计优化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
企业经常设计一种主题来统一产品陈列的环境。陈列环境可以与企业产品的概念一致或不相关。研究表明,陈列背景与产品之间的主题一致性可以通过基于表层线索的机制和基于精细
分析了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的原理,对现有的几种VQC控制策略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其中的踊些不足,论述了变电站电压无功调节在控制策略和闭锁报警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