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区为埕北油田东营组,东二段Ⅱ油组砂体厚度21-45m,为多期河道的叠覆沉积,由于强烈的河流切割作用,且不同时期的河道的位置具有继承性,每一时期河流沉积物都有可能被后期的河流进行冲刷改道,不同时期河道砂迭置形成厚度较大的复合砂体,缺少分布稳定的泥质类隔夹层。 根据埕北油田东营组主力层已有的地质资料,据勘探与实践表明,隔夹层的分类主要有三种:泥质隔夹层、钙质隔夹层、物性隔夹层,主要是根据扫描电镜和薄片以及取心井的岩心等资料进行识别上述三类隔夹层,但是位于研究区内的取心井的资料是非常有限的,而测井资料却较为普遍,所以,根据自然电位、声波时差、自然伽马以及电阻率等测井曲线的特征识别上述三类隔夹层更具有普遍的研究意义。在当前测井曲线系列中,能较为准确地且规律的区别砂岩泥岩的主要是自然电位、声波时差、自然伽马以及电阻率曲线,利用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的幅度异常和声波时差变异以及电阻率来判别隔夹层和油层。由埕北油田资料显示,研究区主要发育为泥质隔夹层,其钙质隔夹层发育频率小,物性隔夹层几乎不发育,因此,本文主要以研究泥质隔夹层为主,其次为钙质隔夹层。 隔层平面分布趋势与区内物源方向密切相关,受沉积作用的控制,岩心观察所建立的微相层序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沙席、河口沙坝、河道沙坝、辫状河道等层序,为典型的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因此,在沉积作用的控制下,沙席和河口沙坝区域为隔夹层高发育区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内夹层的分布相对较为简单,一般以土豆状或者层状形式出现,但埕北属于厚油层,其内部夹层分布相对较为复杂,横向上夹层与单砂层延伸不协调,间歇性的,纵向上夹层与单砂层交错出现,各个小层夹层发育为为不稳定夹层,平面上零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