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OR抑制剂缓解比格犬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zhijian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主要与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 EBI)和接下来出现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有关。尽管现在有许多针对CAS的治疗方法,但成功治疗的情况并不多见,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仍是困扰大多数研究者的难题之一。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在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存活和蛋白质合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TOR是PI3K/PKB (protein kinase B, PKB)信号通路下游的一个效应蛋白,包括2种下游底物蛋白:70S核糖体6激酶S6K1(p70S6kinase protein, S6K1)和4E-BP1(4E-binding protein1,4E-BP1)。作为一种蛋白激酶,mTOR在细胞内形成了两种主要不同的多蛋白复合物,分别为mTORCl和mTORC2。雷帕霉素(rapamycin, mTOR抑制剂)仅能抑制mTORCl。AZD8055是一种新型的mTOR抑制剂,能抑制:mTORC1和mTORC2,进而抑制mTOR的活性。但mTOR抑制剂在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目的:采用犬两次注血法制作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旨为研究mTOR通路蛋白在SAH后发生CVS时在血管壁,尤其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上的表达情况,观察它们在调节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应用mTOR复合物1抑制剂(雷帕霉素)和mTOR复合物1/mTOR复合物2(mTOR Cl/mTOR C2)抑制剂(AZD8055),通过对mTOR通路下游蛋白P70S6K1和4E-BP1,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等能够与增殖活动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观察,以研究mTOR信号通路中的重要因子,如mTCR、P70S6K1和4E-BP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引发CVS的机理。材料与方法:实验动物为30只比格犬,雌雄不分,体重15~20kg。随机平均分成5组,即假实验组(Sham, n=6),蛛网膜下腔注血组(SAH,n=6),蛛网膜下腔注血组结合应用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 DMSO)组(SAH+DMSO, n=6),蛛网膜下腔注血组结合应用雷帕酶素(2mg/kg体重,SAH+RAPA, mTORCl抑制剂,n=6)和蛛网膜下腔注血组结合应用AZD8055(2mg/kg体重,一种mTORCl/mTORC2抑制剂)组(SAH+AZD8055, n=6)。动物采用乙酰丙嗪、阿托品和甲苯噻嗪全身麻醉后,在实验当天(d0)和实验后的第2天(48h),穿刺针刺破寰枕膜,放出适量脑脊液,将自体股动脉的血液注射到蛛网膜下腔(小脑延髓池),建立犬的蛛网膜下腔的两次出血模型,在实验的当天(d0)和第实验后的第7天(d7)行血管造影,观测动物的临床行为学改变、基底动脉的直径。取基底动脉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基底动脉的形态学变化及其血管壁中mTOR、P70S6K1、4E-BP1和PCNA的表达。结果:肉眼观察,蛛网膜下腔内有大量的凝血块分布于脑干的腹侧Willis环的周围,即出现在延髓腹侧的延池、中脑的脚间池和视交叉池,以及基底动脉的周围。血管造影图像中,7天(d7)的基底动脉的平均直径,与假实验组相比,SAH组和SAH+DMSO组均出现了严重的基底动脉痉挛p<0.05)。而SAH组和SAH+DMSO组的7天(d7)与0天(d0)的基底动脉的平均直径的百分比分别是34.3±19.84%和38.4±10.26%,而假实验组的基底动脉的平均直径百分比是93.9±5.01%。在SAH+RAPA组和SAH+AZD8055组可见中度的血管痉挛,SAH+RAPA组和SAH+AZD8055组的7天(d7)与0天(d0)基底动脉的平均直径的百分比分别是62.3±15.92%和65.2±10.34%,与SAH组和SAH+DMSO组相比,可见显著性差异(p<0.05)。在临床行为学饮食评分方面:从第2天到第4天,与SAH组相比,SAH+RAPA组和SAH+AZD8055组动物的饮食情况明显好转,在实验后的5天至7天间,仍可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ANOVA)。但SAH+RAPA组和SAH+AZD8055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ANOVA)。在活动度评分方面:在实验后的6天至7天,与SAH组和SAH+DMSO组相比,SAH+RAPA组和SAH+AZD8055组动物的活动度明显增强,可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ANOVA)o但SAH+RAPA组和SAH+AZD8055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ANOVA)。在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方面:大多数的实验动物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地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在所观察的各组间的统计学差异不明显(p>0.05)。通过对基底动脉的HE染色后的形态学观察,SAH组可见明显的血管痉挛,即基底动脉发生了明显的收缩,管壁增厚,管腔直径明显缩小,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由于收缩而变短,内弹力膜弯曲呈锯齿状,部分内皮细胞失去了连续性并从内弹力膜上脱离。SAH+RAPA和SAH+AZD8055组动物的基底动脉可见中等程度的血管痉挛。而假实验组(Sham)动物的基底动脉未见血管痉挛的表现。与假实验组的动物相比,在SAH组和SAH+DMSO组中,基底动脉各层中,尤其是平滑肌细胞中的mTOR、P70S6K1、4E-BP1和PCNA的免疫组化染色均很明显。用雷帕霉素和AZD8055治疗的两组动物中,mTOR、P70S6K1、4E-BP1和PCNA的染色则都有明显的减弱。双荧光和三荧光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基底动脉的各层中,尤其是在平滑肌层中,均可见mTOR、P70S6K1和PCNA的表达。双色和三色免疫荧光图像提示:mTOR与P70S6K1和PCNA共存。使用高变焦放大摄像,染色证实mTOR、P70S6K1和PCNA共同定位于血管平滑肌细胞中。Western blotting显示了血管痉挛动脉中(?)mTOR通路分子标志物的表达,与假实验组相比,在蛋白电泳条带上,可见SAH组和SAH+DMSO组动物中,痉挛的基底动脉中的mTOR、P70S6K1、4E-BP1和PCNA的表达均有明显增加。雷帕霉素和AZD8055明显抑制了mTOR、P70S6K1、4E-BP1和PCNA的表达,可见显著地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两种抑制剂治疗组之间、SAH组和SAH+DMSO组之间,mTOR、P70S6K1、4E-BP1和PCNA的表达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显示:在SAH后,mTOR通路的活化可能通过启动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从而参与了基底动脉痉挛的调控;在基底动脉中观察到了mTOR通路的mTOR、P70S6K1和4E-BP1与PCNA等多种因子的表达;应用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和AZD8055后,mTOR、P70S6K1、4E-BP1和PCNA等因子的表达出现明显的变化,并可明显解除基底动脉的痉挛,改善动物的饮食和活动度等临床表现。而受(?)mTOR蛋白信号通路调节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血管痉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抑制(?)mTOR通路的活性,脑血管痉挛出现缓解,这可能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一位高中女学生长出了胡子,常被同学取笑,很苦恼,向医生咨询。 A high school student has a beard and is often laughed by her classmates. She is very upset and cons
期刊
2016年11月20日吉利德公司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Vemlidy(富马酸替诺福韦阿拉酚胺)每日25 mg用于治疗成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肝病代偿期患者。Vemlidy产品标
目的探讨血清甘胆酸、总胆汁酸(TBA)、丙氨酸转氨酶(ALT)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12月,于湖北省天门市第
在二语习得领域,石化现象是外语教学和学习中研究的热点之一。此概念经Selinkerl972年首次提出后就引起了国外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成为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笔
去年7月,上海市和德国签署了我国建造第一条高速磁悬浮列车营运线--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至陆家嘴磁悬浮列车示范段的可行性研究协议书.这一项目一旦实施完成,将是世界上第一条以
期刊
用眼安全波段的2mm激光源在大气传输、遥感、激光雷达和医疗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包层泵浦掺铥光纤激光器由于相对于传统固体激光器的诸多优点例如热免疫、高效率、卓越
本文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红楼梦》的霍译本与杨译本中王熙凤的语言特征的翻译进行研究,并对比两个译者的翻译风格。本文发现:霍克斯在翻译王熙凤的语言表情时采用在言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目的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于1952年由美国海军Bruton医生首次报道,至今已有60余年,故又称Bruton病。国外单中心报道的XLA最多有1111例。根据国外发病率估算,我国至少有4000余例XLA患儿,国内上海、重庆、北京分别有174例,23例、17例的单次病例报道,其余以散发病例报道居多,西北地区报道相对很少。因此,国内仍有很大部分的XLA患儿未明确诊断,更未进行规范的静注人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