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纳”走向“解构”——蒲宁小说《乡村》及其创作艺术分析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著名作家伊万·阿列克谢那维奇·蒲宁(1870——1953)一直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极有争议的一位艺术家.由于其复杂的世界观和侨居国外的经历,蒲宁在他自己的祖国被冷落了几十年,直到去世后才得到"回归".对于这样一位极其复杂的作家,评论家们对他也存在着明显不同的评论:有的学者把他的创作看作是继托尔斯泰、契诃夫之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又一高峰,也有的学者从现代主义创作的视角宋解读他的艺术并给予高度评价.该文重点举出了评论家们对蒲宁作品《乡村》的意见分歧,不仅表现在对小说主题的认识上,还表现在对作家创作的风格和方法的理解上.客观他说,评论界对蒲宁作品的争议,既反映了评论家们视角和立场的不同,也折射出蒲宁本人创作思想和世界观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论文在肯定作家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同时,提出了作家由于其本身所处时代的特定性,使他在创作中表现了一种模糊的现实主义,也就是说,他采取的一些写作手法已经显露出现代主义的一些苗头和征候.论文还阐述了俄罗斯民族特性对作家本人创作风格的影响.俄罗斯民族特有的矛盾性在蒲宁身上得到了极大的印证.最后,该文从蒲宁的生平、经历及思想渊源诸角度分析、阐述了蒲宁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
其他文献
中国的明代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日益重要,人们对商人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转变,这必然会对明代小说的主题思想与表现对象产生较
当下,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人文知识分子遭遇到比以往更多的难题和挑战:商业主义话语作为强势话语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商品化及其交换原则和效益原则大肆侵入精神生产领域
学位
该文以上一个世纪的文物发掘资料为基础,初步考察了它们对书法艺术的创作、书法本体的研究以及书法史的撰写产生的影响.该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文物发现对书法创作的影响.该章
《三国演义》以其宏大的气魄和变幻无穷的文学艺术手法描绘了从东汉末年至西晋平定东吴近一个世纪内连绵不断的战争,它将兵书战策上深奥的作战原则、方法,形象生动地写进了一
该文首先对"释义主体"进行了讨论.词典的释义主体也就是释文.讨论时从一般的释义方法到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释义方式.一般的释义方法主要介绍了同义词训释法,义界(指标明义界,
幼儿时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越早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对幼儿产生的积极作用越大,而且幼儿教育阶段是人生经历的第一个学习阶段,对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