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滋病自出现以来,就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世界。随着艾滋病流行时间的推移和艾滋病知识的普及、传播,人们对于艾滋病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增强。艾滋病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不仅仅影响个人及家庭的生活,而且还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有可能的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艾滋病社会影响最直接的结果是贫困,而艾滋病流行最直观的原因也是贫困。艾滋病与贫困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共生互促的关系。虽然贫困不能直接导致艾滋病,但事实说明,贫困会引发艾滋病高危行为。个人一旦感染艾滋病就会使个人及家庭陷入贫困的深渊。艾滋病不仅导致和加剧了感染者和病人的贫困,还引发了新的贫困群体。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对艾滋病人群的贫困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探讨,探索减轻和消除艾滋病人群贫困,提高艾滋病人群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方式,并为艾滋病人群反贫困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采用定量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艾滋病人群为研究对象,探寻艾滋病与贫困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把握艾滋病人群的贫困状况、特点及其原因,分析中国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探索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的框架及内容,为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的建构提供决策基础和政策建议。艾滋病与贫困关系的分析,实质上是厘清艾滋病与贫困相互间的作用机制,即“艾滋病如何作用于贫困,如何导致贫困”、“贫困又如何作用于艾滋病,如何导致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艾滋病致贫的过程是疾病与疾病所引发的社会歧视和社会排斥共同作用于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认知和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而实现的。艾滋病所引发的贫困在横向上以对微观层面的个人(家庭)影响为中心,逐步向中观和宏观层面的社区、区域和社会蔓延,在纵向上主要表现为代际之间贫困的传递。而贫困导致艾滋病产生的过程是贫困的脆弱性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贫困的脆弱性增加了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出现。本研究运用生活形态法,通过对贫困的主观社会评价和客观社会状况的分析,结合贫困分析的静态和动态视角,从物质和社会层面描述艾滋病人群的贫困状况,分析艾滋病人群贫困的特点和成因,指出艾滋病人群贫困是一种相对贫困,是一种多元性的贫困,艾滋病人群的贫困具有动态性的特征。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切断艾滋病与贫困间的关系,国家、政府做出了诸多的努力,但艾滋病人群贫困问题仍然客观存在,这与艾滋病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有密切关系。本研究从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两个方面探索其原因。从社会政策制定过程来看,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政策制定的自上而下,政策制定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政策制定过程中相关利益人的参与,还有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信息流均影响着政策效果。从社会政策实施的过程来看,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政策实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政策实施环境中的工作经费、组织、工作机制等状况限制着政策实施效果,同时不同的政策实施人不同的利益诉求影响着其政策实施的力度和方向。最后,本研究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和策略为基础,以社会支持为视角,提出了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的对策建议。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的制定中要注意建构政策实施的保障体系、形成多部门工作制度、关注艾滋病人群贫困的多维度和搭建艾滋病人群社会支持体系。艾滋病人群反贫困政策的实施中要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搭建政府主导的多部门合作平台,完善整合机制和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