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肾脏疾病之一。目前多数国家和地区儿童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该病仍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儿童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损伤(AKI)和肾病水平内蛋白尿患儿比例较前升高,且近年来有关儿童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及预后分析相对较少。研究目的将山东省立医院儿童肾脏风湿免疫科11年间诊治的122例儿童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信息、肾活检病理资料、治疗与预后资料等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总结11年间122例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特点,并比较合并急性肾损伤、肾病水平蛋白尿患儿在各项指标的恢复时间及远期预后方面是否有显著差别。总结临床预后变迁特点,探讨儿童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患儿的长期预后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以期为本地区儿科医师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改善预后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2008年2月-2019年2月山东省立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收治的122例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相关资料,使用电子病案系统整理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录入EXCEL数据库,分析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病理特点与实验室检查信息,治疗与转归情况,依据是否发生肾病水平蛋白尿与急性肾损伤将患儿分为肾病水平蛋白尿组与非肾病水平蛋白尿组、急性肾损伤组与非急性肾损伤组,比较合并/未合并肾病水平蛋白尿、发生/未发生急性肾损伤患儿的转归情况。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122例患儿,无失访及漏诊发生。男88例,女34例(男:女=2.58:1)。患儿发病年龄为3-13岁,平均8.16±2.13岁。以学龄期儿童为主(n=61,50.0%),秋冬季(n=69,56.6%)多见。所有患儿均发生于链球菌感染后。2.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典型表现者81例,所有患儿均有镜下血尿,81例患儿合并肉眼血尿,113例患儿合并不同程度的蛋白尿,35例患儿合并肾病水平的蛋白尿,100例患儿合并不同程度的水肿,57例患儿合并高血压。非典型表现者19例,其中14例患儿有肾病水平蛋白尿同时合并低蛋白血症,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3例患儿为肾外症状性急性肾炎;2例患儿为无症状性急性肾炎。严重表现者共22例,其中21例患儿合并不同程度的急性肾损伤,仅1例患儿伴有高血压脑病,所有患儿均无严重循环充血的发生。合并肾病水平蛋白尿的患儿肉眼血尿、急性肾损伤表现比例高于非肾病水平蛋白尿。122例患儿均ASO升高,补体C3减低。低蛋白血症者23例,血肌酐升高者21例,高脂血症者17例。3.肾组织病理结果:共9例患儿行肾穿刺活检,组织病理结果均符合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其中有2例患儿合并IgA肾病,2例患儿合并新月体形成,肾小管萎缩。另有1例患儿病初诊断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行肾穿刺活检后证实为C3肾小球肾炎。4.治疗:122例患儿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8例患儿应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其中2例患儿给予3个疗程的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5.转归:经5-132个月的随访期,122例患儿水肿、肉眼血尿消失,肾功能、血压、补体恢复正常,尿蛋白转阴,仅4例镜下血尿持续存在。随访期间无慢性肾脏病发生。肾病水平蛋白尿组患儿蛋白尿、肉眼与镜下血尿消失时间、水肿、血压恢复时间均长于非肾病水平蛋白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肾损伤组患儿水肿、血压、蛋白尿及肉眼血尿恢复时间均长于非急性肾损伤组患儿,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好发于学龄期儿童,男性多见,发病季节以秋冬季为主。2.患儿病初均有链球菌感染史,临床以典型表现为主,主要表现为肉眼或镜下血尿、蛋白尿,伴或不伴不同程度的水肿、高血压和急性肾损伤。合并肾病水平蛋白尿的患儿肉眼血尿、急性肾损伤表现比例高于非肾病水平蛋白尿。3.大多数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患儿预后良好,仅少数患儿可有持续性镜下血尿。4.合并急性肾损伤、肾病水平蛋白尿的患儿恢复较慢。5.对于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不典型的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患儿,应警惕IgA肾病与C3肾小球肾炎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