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刷条件下冻融坡面侵蚀产沙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d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季解冻期,反复的冻融作用破坏土壤稳定性,降低了土壤抗蚀性,为确定冲刷条件下冻融坡面侵蚀产沙时空分布特征和冻融坡面水流含沙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本文通过2个(10°、15°)坡度、4个(4.5L/min、6.5L/min、8.5L/min、10.5L/min)流量和4个(2cm、5cm、10cm、15 cm)起始解冻深度组合进行野外径流冲刷试验,观测径流宽、流速、径流深、接取沙样、观测浑水体积。利用稀土元素(REE)示踪技术,测定沙样中稀土元素的浓度计算各示踪区产沙量,分析冻融坡面产沙时空分布;运用灰关联方法、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水流含沙量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响应关系,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得出了冻融坡面产沙量时空变化特征相同初始解冻深度条件下土壤侵蚀产沙量随着坡度和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坡面第一坡段发生侵蚀最大,占总产沙量的68.24%,第3坡段产沙量一直趋于平稳状态;坡度相同时,侵蚀产沙量随着起始解冻深度和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冻融坡面侵蚀产沙量沿坡面方向和沿土壤深度方向逐渐降低;La元素示踪区产沙量随时间变化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他各稀土元素示踪区产沙量随侵蚀时间变化的趋势与La元素示踪区产沙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得出了冻融坡面含沙量变化特征在冻融坡面冲刷过程中,各坡段水流含沙量随时间变化趋势都是呈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平稳的趋势,第一坡段水流含沙量占水流总含沙量的68%~72%,第二坡段水流含沙量占水流总含沙量的74%~89%,第一坡段水流含沙量占水流总含沙量的94%~100%。(3)提出了冻融坡面水流含沙量主要影响因子灰色关联分析得出第一坡段各影响因子与水流含沙量关联度大小顺序为:流速>坡度>单位水流功率>弗劳德数;第二坡段各影响因子与水流含沙量关联度大小顺序为:流速>坡度>单位水流功率>弗劳德数;第三坡段各影响因子与水流含沙量关联度大小顺序为:流速>弗劳德数>坡度>单位水流功率;坡面各影响因子与水流含沙量关联度大小顺序为:流速>坡度>弗劳德数>单位水流功率。(4)得出了冻融坡面水流含沙量预测模型冻融坡面水流含沙量与其影响因子均呈线性关系,第一坡段建立了基于流速、流量、单位水流功率和弗劳德数的水流含沙量计算方程(R~2=0.96);第二坡段建立了基于流速、流量、弗劳德数和单位水流功率的水流含沙量计算方程(R~2=0.89);第三坡段建立了基于弗劳德数和单位水流功率的水流含沙量计算方程(R~2=0.768);对全坡面建立了基于流量、初始解冻深度、弗劳德数和单位水流功率的水流含沙量计算方程(R~2=0.914)。
其他文献
1、自然圆号的渊源历史;2、自然圆号的优与劣;3、自然圆号对提高现代圆号演奏技巧的促进作用;4、世界发达国家对自然圆号的应用;5、自然圆号对弘扬中国民族音乐的促进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图形技术的不断完善,虚拟现实技术得到国家和市场的充分认可,成为当下火热的新型产业。虚拟现实是通过计算机把构想的世界以模型的形式建造出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外经济文化交往扩大、加深的结果,采取的是地缘渗透的方式。佛教融入古代中国社会,是因为佛教传入时的中国社会与佛教产生时的古印度社会具有相似性;是因为佛教
近年来日本学者在伦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无论是在伦理学基本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西方伦理学研究和探讨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伦理学基本问题研究不仅包括对伦理学本身
随着制造业的迅猛发展,高效切削刀具在先进制造技术中显得格外重要,而刀具合理的几何形状和几何参数会直接影响刀具的使用寿命和产品的加工质量,传统的刀具测量方式只能获得
辽河平原是我国温带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辽河平原农业的高产高效对于巩固东北粮仓的"稳粮增效"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以及长期高强度利用造成资源
β-Ga203是一种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禁带宽度为4.9eV),具有很好的电学性质和光学性质,其击穿电场强度和巴利加优值比GaN和SiC更大,对可见光高度透明,在场效应晶体管、紫外透
目的:探讨六维放射治疗床在放疗中的摆位精确度和重复性,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1月—4月本院收治的54例放疗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床的不同分为六维床组29
工程拖延工期会降低企业信誉,损害业主的利益,增加工程成本,降低工程质量,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危害比较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应认真分析原因,及时采取对策。
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是一种小分子富含亮氨酸的硫酸皮肤素蛋白聚糖,广泛存在于正常细胞外基质中,其核心蛋白具有抑制细胞增殖、影响细胞外基质形成等多种生物学作用。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