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及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降低糖尿病足致残率、致死率以及减轻疾病相关的医疗负担。方法:选取10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有无合并DF为依据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合并糖尿病足患者48例为DF组,按照Wagner分级标准为0级25例,1级6例,2级5例,3级8例和4级4例,其中包括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在56-78岁,平均(66.48±4.74)岁;未合并糖尿病足的糖尿病患者60例为NDF组,包括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为51-74岁,平均(60.61±5.10)岁。两组患者均行糖尿病饮食控制并给予降糖药物控制血糖。通过对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病程长短、血压进行比较;对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PAD)及糖尿病肾病(DN)等慢性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以及对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尿酸、血清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24小时尿蛋白排泄率的比较,了解上述指标在DF组及NDF组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选取的108例研究对象中,糖尿病(DM)伴有DF的患者占44.4%。2、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血尿酸、血清白蛋白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24小时尿蛋白排泄率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重指数(BMI)、吸烟史、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舒张压水平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慢性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发现糖尿病、有效控制血糖、血压情况,调节血FIB、UA等代谢指标情况,改善低蛋白血症患者的营养状况,积极治疗减少尿蛋白渗出,以及预防并积极治疗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等慢性并发症对于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降低糖尿病足造成的致残致死率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