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协同创新作为当今科技创新活动的新范式、全新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其中,产学合作作为协同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现实中已被广泛应用。产学(研)合作目前已经建立初步的体制机制,不仅为企业降低了研发成本与研发风险,增强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同时提高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率,为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平台。但是,随着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制约协同创新绩效的因素也日益凸显。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将制约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放在合作主体特征和合作过程特质上,距离因素对产学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尚未起步。因此,揭示技术距离与地理距离对产学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对改善我国产学合作现状,推动知识经济稳步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以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以大学与企业的研发合作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及相关研究述评的基础上,利用大学-企业联合申请的发明专利数据作为合作绩效的衡量指标,并且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原则,以2009-2011年为研究区间,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以中国12所高校及其与340家企业的研发合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技术距离与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绩效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地理距离与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绩效呈负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另外,所选12所高校分别来自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各三所,将样本企业按照地区分类,分别进行实证检验,以此探究各地区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技术距离对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理距离对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抑制作用仅中部和西部地区显著,且中部>西部,东部和东北地区并不显著。最后根据结论提出了相应政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