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夹脊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本次研究参照随机数字表按1:1产生的随机数字,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夹脊穴结合常规针刺)和对照组(常规针刺)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药物及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痉挛侧常规针刺,治疗组在其基础上结合夹脊穴针刺,每天针刺1次,每次约30min。每周连续治疗5天后休息2天再进行下一次治疗,共治疗4周。两组治疗前后根据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上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客观评定,以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1.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MAS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定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痊愈占4例,显效占4例,有效占17例,无效占5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痊愈占0例,显效占2例,有效占16例,无效占12例,临床总有效率为60.0%,其组间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夹脊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肌张力,且疗效要优于单纯常规针刺组,加用夹脊穴针刺可提高临床疗效。2.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同时,两组患者在治疗后FMA评分比较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夹脊穴结合常规针刺组疗效要优于单纯常规针刺组,加用夹脊穴针刺可提高临床疗效。3.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同时,两组患者在治疗后MBI评分比较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夹脊穴结合常规针刺组疗效要优于单纯常规针刺组,加用夹脊穴针刺可提高临床疗效。结论:1.在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方面,两组治疗均能有效缓解上肢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及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夹脊穴结合常规针刺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纯常规针刺,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加用夹脊穴针刺可提高其临床疗效。2.在应用夹脊穴针刺治疗过程中,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价值。3.在临床观察中发现,针刺夹脊穴时其针感的传导位置与临床总有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感传越远疗效越好,但由于本次治疗时间较短等因素的存在,对此未展开系统研究,日后还需更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