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确立了现代哲学的主体主义原则,在启蒙主义的话语体系内,主体最终取代了古代哲学中本体或上帝的地位成为哲学思考的中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神学接受了这一主体主义的原则,力图将宗教信仰的基础奠基于人的内在宗教经验之上。林贝克倡导的后自由主义神学站在后现代和后启蒙的立场上,反对自由主义神学的主体中心论,这一神学思潮以宗教语言为中心,在宗教和教义的本质、宗教的经典叙事、宗教传统与宗教他者等诸多问题上都提出了与自由主义神学完全不同的看法。 本文力图以语言、叙事与宗教传统三个问题为中心,对后自由主义神学这一前沿性的宗教思潮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依次为文中的第二章至第五章。 论文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林贝克的重要生平经历以及他与耶鲁神学的思想渊源。林贝克出生于中国洛阳,他的少年时代是在中国度过的。回到美国后,他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并最终留在那里任教。在林贝克的生平经历中,参加天主教“梵二会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他对宗教对话问题的关注即与此有关。耶鲁神学自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和理查德·尼布尔开始就已深受巴特的神学思想的影响,他们批判自由主义神学对现代性的妥协,使基督教失去了自身的话语特征。林贝克和当代耶鲁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都深刻地受到了这一思想倾向的影响。 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和评价了林贝克的文化-语言学宗教观。林贝克认为,古代的前自由主义宗教观属于认知-命题论的宗教观,现代的自由主义宗教观属于经验-表现论的宗教观,他所提出的后现代或后自由主义的宗教观则属于文化-语言学的宗教观。文化-语言学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一种解释实在的综合性语言体系,这一语言体系决定性地影响着人的宗教思想与信仰实践。林贝克的宗教观深受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的启发,如果说自由主义宗教哲学是以主体为中心思考信仰问题的话,后自由主义的宗教哲学则把思考的中心转向了宗教语言。在宗教经验与宗教语言的关系上,自由主义宗教观把宗教语言看作是人的内在宗教意识的表达符号,后自由宗教观则认为人的宗教经验是人的宗教语言的产物,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前概念前语言的私人宗教经验。按照文化一语言学的宗教观,宗教教义的首要意义既不是在于客观地反映实在,也不是在于表达反思前的宗教经验,而是首先被看作是一个宗教社群在信仰生活方面的权威规则。 论文第四章主要关注的是宗教经典的叙事意义。从诗学的意义上来说,文学文本的叙事所传达的真理是一种与历史事实属于不同范畴的真理。当代的社群主义深刻地看到,一个社会群体共享的叙事不仅形塑着自我的身份,而且决定性地规定着这一群体的自我理解。对于基督教来说,《圣经》叙事无疑在形塑基督教群体方面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在漫长的古代时期,《圣经》中的故事一般都是被基督徒当作是真实的历史来看待的。然而,林贝克指出,以启蒙理性为指导的历史批判法的兴起,导致了统一的《圣经》叙事陷入崩塌的境地,这使《圣经》形塑基督教群体的功能受到了严重的消弱。林贝克借鉴了当代文学领域对《圣经》的阅读方式,力图在后批判的意义上重建《圣经》叙事的统一性,从而使《圣经》这一宗教经典文本在当代境遇中重新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一章中,我们还讨论了后自由主义的伦理观以及林贝克与英国后现代宗教哲学家唐·库比特的思想差异。 论文第五章主要探讨了与宗教对话有关的宗教传统和宗教他者、儒家传统与其他宗教传统的对话等问题。就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而言,伽达默尔指出,启蒙理性对于权威信仰的审视本身的确是合理的,但是它摧毁一切传统的态度却造成了一种对传统的新偏见。伽达默尔认为,我们在今日依然应该倾听传统中的的合理声音。林贝克对待基督教传统的后启蒙立场和伽达默尔对启蒙理性的反恩有着相当的一致之处,他的后自由主义神学构想倡导当代神学重归基督教的文本内和系统内立场,其维护传统自身特性的目的是非常明显的。林贝克坚决反对将各大宗教传统纳入单一的解释体系的宗教多元论构想,他认为各个宗教属于不同的文化-语言体系,它们之间的深度差异是不能抹平的,宗教多元论的同质化构想不仅扭曲了自身传统而且也没有真正接受和承认他者。林贝克的文化-语言学方法为我们看待儒家传统提供了一个新的“透镜”,今天儒家如何看待自身与他者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结论部分,本文简要概括了林贝克的思想对我们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