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脊柱型四足机器人高速运动控制策略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king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陆地拥有超过50%的崎岖地形,而四足机器人能以最好的静稳定性及较低的复杂度快速通过。高危或者非结构化环境中的运输传送、侦查救援、星球探测等任务对足式机器人的高速高灵活性具有现实而迫切的需求。而足式机器人拥有典型的高冗余度多支链、拓扑结构实时动态变换的传动机构;且高速运动中极短的足-地接触时间、极大的着地冲击及强非线性运动耦合为足式机器人动步态运动带来更高挑战。反观自然界中的猎豹拥有柔韧的脊柱、轻盈的骨骼及细长有力的四肢,能够在5秒内加速到120千米每小时。参照猎豹结构形态进行机体设计、在矢状面上引入脊柱环节并充分分析高速运动机理已经成为国内外科研人员研究四足机器人高速运动的共识。四足机器人的动步态研究经历了从低速到高速、从刚性躯体到可变形躯体、从简单脊柱控制到脊-腿协调控制的过渡。表征动物体动步态运动的弹簧负载倒立摆模型(Spring Loaded Inverted Pendulum,SLIP)作为传统刚性躯体足式机器人的本质级模型在中低速动步态运动控制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已有的简化SLIP模型往往忽略高速运动的摆角和速度特征,强烈的耦合现象降低了机器人高速运动的稳定性。且为高速运动引入的脊柱环节不仅对原有刚性躯体中连接足尖到肩/髋关节的虚拟腿造成扰动,而且在大跨步步长、甚至使后腿超越前腿的严苛要求下,单腿SLIP模型触地角大大超出原有的摩擦角范围,沿用传统的简化SLIP模型将带来足尖打滑等失效问题。本文围绕高速运动的速度生成机制,逐一分析高速运动的制约要素并引入脊柱环节以提高运动速度上限。本文以SLIP模型为指导,从高速机器人的结构基础着手,建立并优化了面向高速运动的轻质高效及大跨步步长的放大尺并联驱动腿部结构,提高了极限摆腿频率;构建了包含腿部摆角和水平速度特征的着地相稳态“三角运动模型(Triangular Motion Model,TMM)”以更加精确地估算着地相腿部刚度,实现对着地时间的精确控制;将着地相摆角及腿长控制器(Leg Length Controller,LLC)嵌入到着地相模型中,提出了基于简化SLIP模型的顶点高度前馈控制器(Simplified SLIP Model Feedforward Controller,MFC)及其能量调节方法以解决高速运动中水平速度与竖直高度的耦合性问题,阐明了能量“平衡点”及其周围的能量流动关系;进一步引入脊柱扩大跨步步长,并根据仿生学原理建立了双关节脊柱及其驱动模型,提出基于SLIP迁移模型的脊-腿协调控制方法以解决高速运动跨步步长与摩擦角约束的核心矛盾,实现了SLIP模型从单足到脊柱驱动四足机器人的统一以及机体运动的有机协调。文章最后搭建了液压驱动脊柱型四足机器人样机及二维正交运动实验平台,比较了被动步态与主动力矩法在高速运动中的性能表现;通过采用不同的脊柱运动步长占比,验证了脊柱型四足机器人高速运动特性及基于SLIP迁移模型(SLIP Migration Model,SMM)的脊-腿协调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同时分析了步长占比及脊柱引入对机器人整体运动性能的影响。本文在探求四足机器人高速运动机理、扩展SLIP模型在脊柱型四足机器人动步态上的应用及脊-腿的协调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可持续观念的引导下,建设“脱离汽车依赖型社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地铁作为实现绿色出行的有力保障而得到繁荣建设。地铁站域空间作为新型的复合型城市空间,是连接地铁与城市的重要纽带。同时,健康意识的提升和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视,都彰显了我国地铁站域空间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冬季室外活动受限等因素,寒地城市对地铁站域空间发展的需求更为强烈,且具有其特殊性。然而,目前我国寒地地铁站域空间设计尚
结构连续性倒塌的发生是因为结构的某些构件在地震、火灾、爆炸以及交通工具的撞击等偶然荷载作用下破坏后失去承载力,进而导致了与初始破坏不成比例的大范围坍塌。结构连续倒塌的发生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但是通常引起连续倒塌的意外事件发生概率极低,过去常常被人们所忽视。随着一系列的连续倒塌事故发生,社会对防止连续倒塌发生越来越重视。钢结构建筑由于强度高、自重轻、低碳环保可重复利用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推广,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但其在高温工作时会产生很多问题,如电极材料选择受限、寿命短等,限制其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中低温条件下具有优异电学性能的电解质材料。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A2Zr2O7型稀土锆酸盐材料为基础,采用固溶和复合两种手段,设计和构建稀土锆酸盐固溶体及其复合固体电解质材料,进一步提升其电导率。基于A2Zr2O7型稀土锆酸盐有序无序转变与r(A3+)/r(Zr4+)临界值
国内外很多地区地下水存在锰浓度超标的问题,生物滤池除锰是地下水净化中的一项重要工艺。生物滤池生物膜微生物组在除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水水质、运行参数以及滤料特征等因素会影响生物膜形成及锰去除效能。该工艺在实际运行中已经比较成熟,但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待优化,例如生物滤池启动初期,生物膜形成所需时间较长;生物滤池稳定运行阶段可能出现进水浓度波动,会影响生物滤池的稳定性。因此探究寡营养环境中生物滤池生物
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健康、畜牧养殖和食品加工等方面,成为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合物种类之一。近年来,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环境水相中检测到的药物污染物种类及浓度水平越来越高。这些物质不仅对水体环境和水生生物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因此对药物产生的潜在毒性和环境影响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热点。本研究围绕中国七大河流中优先控制药物筛选、基于USEtox的环境水体中药物潜在毒性研究
高通量卫星通信系统除了拥有卫星通信覆盖范围大、对通信距离不敏感等优势以外,有更高的吞吐量和更低的通信成本,这弥补了以往卫星通信系统的不足。近些年来高通量卫星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应用领域大幅扩展,并面临更大的应用需求。与以往卫星通信相同,高通量卫星以单播和广播为主要的物理层传输方式,无法高效的处理一些具有多播特性的业务。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以及用户容纳数量,尽可能采用高效的物理层传输技术。
混凝土废弃材料的再生利用是我国2020年后履行巴黎协定四个承诺的重要举措之一,超期水泥作为一种水化碳化后部分失效的建筑材料,常被视为废弃物而缺乏合理利用。鉴于其高能耗、高碳排放的生产成本和剩余水化活性价值,本文将对超期水泥的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借鉴超高性能水泥材料设计思路,本文提出了合理的再生利用方案,通过测试新拌浆体和硬化浆体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宏观性能,构建了理论模型以评价超期水泥的再生利用效果。研
石墨烯是一种新兴的固体润滑材料,有望满足以微/纳机电系统为代表的精密微动部件对润滑材料的超薄、低摩擦、高导热性、导电性以及环境友好性等特殊需求。目前,关于石墨烯润滑性能的研究还未能充分解释石墨烯的高强度和低耐磨性之间的巨大差异。同时,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石墨烯本身,在原子尺度探究石墨烯涂层对基底磨损的抑制机理对深入理解石墨烯涂层的润滑特性和评估构件的使役状态亦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基底和石墨烯的界面结合强
引气剂(AEA)通过向混凝土中引入细小的、均匀分布的气泡,可以早期改善拌合物的工作性、后期提高混凝土抗冻性等诸多性能,被作为常用外加剂广泛应用于混凝土中。通常认为引气剂致使表面张力的降低是引气行为的基础,然而仅仅通过表面张力分析引气机理、评价引气能力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引气拌合物的固-液-气三相结构影响因素多且复杂,具体的引气过程与机理一直未得到很好的揭示。因此,研究气泡在水泥浆体中形成和发展过
以燃料为冷源对来流空气进行冷却的预冷组合发动机为高超声速飞行提供了新的推进思路。在可以投入实际应用之前,这类发动机依然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预冷发动机众多的循环方案虽然为高速推进提供了更多的选项,然而,当前对预冷家族缺乏系统性地研究,而对不同循环方案碎片化的分析使得对整个发动机家族难免产生不一致,甚至矛盾的认识。其次,作为预冷空气的热沉来源,燃料所能提供的冷源极其有限,因此为实现冷源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