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纵隔淋巴结切除方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4个相关研究的Meat-分析目的 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已发表的高质量的有关比较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和采样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影响的临床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为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中纵隔淋巴结处理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 收集已公开发表的有关比较肺叶(全肺)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和肺叶(全肺)切除加纵隔淋巴结采样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影响的所有随访严密的临床研究,按Meta-分析的要求对检索到的原始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估,对符合条件的所有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计算纵隔淋巴结清扫组相对采样组死亡危险的优势比,评价纵隔淋巴清扫术和结采样术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共4篇文献,总样本量977例.其中纵隔淋巴结清扫组481例,死亡194例;纵隔淋巴结采样组496例,死亡247例;合并OR=0.67,95%置信区间是(0.51,0.86).结论 与肺叶(全肺)切除加纵隔淋巴结采样术相比,肺叶(全肺)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降低0.33的死亡危险.第二部分 RT-PCR法检测LUNX-mRNA诊断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的研究目的 该研究旨在通过RT-PCR法检测肺癌特异性基因LUNX在非小细胞肺癌不同阶段外周血和纵隔淋巴结的表达情况来了解中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和纵隔淋巴结的微转移状况;分析微转移与病理类型、TNM分期等的关系;通过比较手术治疗的不同阶段肺癌患者外周血LUNX-mRNA的变化,从基因水平探讨手术操作对非小细胞肺癌远处转移的影响;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从基因水平探讨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必要性;探讨以LUNX-mRNA为标志物,RT-PCR法检测肺癌微转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期更准确、合理地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分期,为非小细胞肺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措施的制订提供更多的信息.方法 对20例可手术的中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于术前、手术刚结束、术后一周取外周血,术中取纵隔淋巴结,用RT-PCR法检测肺癌特异性基因LUNX在外周血和纵隔淋巴结的表达情况,并与1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和纵隔淋巴结LUNX基因的表达进行对比.结果 所有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都呈LUNX-mRNA阳性,1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术前外周血均未见LUNX-mRNA表达.共有9例(45%)肺癌患者在不同阶段其外周血曾有LUNX基因表达;4例(20%)患者术前外周血LUNX-mRNA阳性;7例(35%)患者术中外周血LUNX-mRNA阳性;3例(15%)患者术后一周外周血LUNX-mRNA仍呈阳性.所有20例患者共送检71枚纵隔淋巴结,其中常规镜下病理学检查发现有转移的淋巴结8枚,检出率11.27%;RT-PCR法发现LUNX-mRNA阳性的淋巴结23枚,检出率32.39%,两者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常规镜下病理学检查未发现转移的63枚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用RT-PCR法发现其中16枚LUNX-mRNA阳性,阳性率25.40%;在常规镜下病理学检查发现转移的8枚纵隔淋巴结转移中,有7枚LUNX-mRNA阳性.在15例Ⅰ A~Ⅱ B期患者的55枚纵隔淋巴结中,有11例(73.33%)患者的13枚(23.64%)淋巴结LUNX-mRNA阳性,而在5例ⅢA、ⅢB期患者中的16枚纵隔淋巴结中,有5例(100%)患者的10枚(62.5%)淋巴结LUNX-mRNA阳性,淋巴结微转移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在11例Ⅰ期患者的42枚纵隔淋巴结中,有7例(63.64%)患者的8枚(19.05%)淋巴结LUNX-mRNA阳性,而在4例Ⅱ期患者(均为ⅡB期)的13枚纵隔淋巴结中,有4例(100%)患者的5枚(38.46%)淋巴结LUNX-mRNA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6).结论 1、RT-PCR法检测LUNX-mRNA是一种理想的肺癌微转移检测方法,但仍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2、即使是病理分期较早的NSCLC患者术后仍有可能通过血道发生远处转移;3、手术治疗可能会减少NSCLC患者远处转移率,但手术操作可以促进肿瘤细胞向血液中脱落,术中坚持无瘤操作的原则是必要的;4、可手术的中、早期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率约为25.40%;5、Ⅰ A~Ⅱ B期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低于ⅢA、ⅢB期患者,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率与患者的病理分期呈正相关;6、外周血和纵隔淋巴结两者微转移的发生无相关性;7、为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组织,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术应为针对NSCLC患者的规范的淋巴结切除模式,纵隔淋巴结采样术难以达到肿瘤完全性切除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