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曲《昭君怨》源远流长,曾为乐府旧题,《昭君怨》作为词调名初见于宋代,现可考的最早出现的《昭君怨》词为苏轼所作。《昭君怨》调名集聚故事性和情感性,有《昭君怨》古琴曲源于汉“昭君和番”这一史实。一般认为,王昭君作为历史人物,首载于《汉书》,其中的昭君尚是一个历史人物。从史卷到舞台再到文苑,诗、词、曲、剧等艺术作品和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群众口头文艺,以“昭君和番”这一史实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计其数,研究这些题材的专家学者也不胜枚举。而与昭君有着若隐若现,若即若离之关系的词调《昭君怨》却鲜有学人问津。词调《昭君怨》自宋起至元明清,乃至现当代仍然生生不息,词作数量虽不多,但却能源远流长,用此调的词人亦不少。整体研究词调《昭君怨》的源起、发展、演变和接受等,对于词学研究,特别是单一词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共三章。文章架构和章节大意概述如下:第一章,论述词调《昭君怨》的源起。主要探讨昭君故事与词调《昭君怨》之关联,着重梳理了唐宋以前昭君故事入乐入诗入词的情况,以呈现词调《昭君怨》出现的相关背景,对该词调的由来作较为清晰的陈述。第二章,探讨词调《昭君怨》在历代词人创作过程中的流变。此部分重点对词调从宋代至清代的同调异体和同调异名情况进行分析推断;另外,对词作在苏轼、辛弃疾等名家名作影响下的接受和创作情况进行分析。第三章,为《昭君怨》词作题材的探究。主要从词作内容分类、情感基调或作词风格等方面展开具体的论述。词调《昭君怨》“细水长流”,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艺术表现力。本文尝试从多角度对该词调作系统全面的探究,以期较为清晰地勾勒出《昭君怨》词调产生与演进的过程,以丰富和拓展词学领域对单一词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