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在稳定提高。伴随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企业也对应的开始了迅猛崛起的发展道路。在获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企业社会责任。随着食品行业安全事故频发,既对我国食品行业消费者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同样导致我国食品行业经济发展面临多种障碍。新型的媒体平台突破了原本传统且僵化的运作机制,通过大力引入互联网元素实现了传播渠道的创新。这就在一定层次上大力拓展了信息渠道,也大大加速了信息传播。但是伴随着媒体使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资本市场的负面资讯也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依托主流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机制,从06年的苏丹红,到2008年的毒奶粉、2011年的瘦肉精、2012年的伊利汞超标、13年的马肉丑闻、14年的福喜过期肉等食品质量问题都震撼了广大消费者。大量的负面信息揭露了我国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严重问题。基于以上信息,笔者的研究目的为:众多公司频繁做出产生严重社会负面影响的活动,这种违法活动和企业的财务绩效动机有什么关系?媒体的追踪报道可以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发挥必要的监督效用,是否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企业社会责任是否会对其财务绩效产生影响?为了解决以上研究问题,笔者着手从媒体监督视角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笔者重点选择案例研究法。利用对比不同食品安全案件,笔者了解到伊利企业在08年的毒奶粉和12年的汞超标安全事故中存在笔者研究问题,主要因素有三:首先,伊利企业长期以来都在乳品行业中处于龙头地位,如果伊利在社会责任上存在负面信息向公共传播,就一定会导致资本市场的巨大反应,产生难以弥补的信任危机,企业的股价会产生剧烈的反应。第二,这两件安全事故既对乳品行业整体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样对资本市场造成了巨大打击。负面报道信息公开之后,媒体进行持续追踪报道,着重关注公司的整改进度,持续更新的信息表述为笔者的分析提供了参考。第三,企业如果是上市公司,在证交所、证监会和相关监管部门的管制下,会采取更加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也更加重视企业自身的社会形象。因而,以伊利企业的食品质量事件为研究案例,可以凭借其较高的公众认知度,促进资本市场乃至于社会整体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研究的创新点表现为:过去研究内容大部分都集中在企业管理、财务绩效、社会责任和资本市场的反应之间联系,而从媒体角度来进行社会责任研究的较少。笔者利用对伊利企业的研究体现了媒体在改善监管机构监管力度、促进我国上市企业整改、提高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感等领域产生的积极影响,重点研究了媒体对于公司缺少社会责任的影响,同时采取案例研究的研究方法重点研究社会责任对于公司财务绩效的作用。本次研究的缺陷在于:学界相关传媒平台的性质评估标准尚未统一,目前的相关学术研究中,都是学者依靠自身经验主观评价媒体的新闻传播性质,对每个人来说看法都不同,缺少客观性;笔者可以借鉴的相关文献资料十分有限;由于笔者理论和写作水平不足,研究可能存在不够全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