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黑色幽默的先驱之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于1961年问世时即刻成为评论者们注目的焦点.对于这部小说,既有尖锐的批评,更有高度的赞赏.惠特尼·贝雷特在杂志《纽约客》上评析道:"海勒运用了谬论、反讽、非推理和滑稽剧.他沉湎于自己的笑声里而最终淹没其中.显现的只是拙劣的笑话、做作的愤怒、下流的言语、虚伪的寂寥……小说看来不象书写而成的,反之给人一种在纸上怒呵的感觉."在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煌会刊《代达罗斯》上,罗杰·史密斯的进一步批评可谓是毫不含糊,他断定这部小说是一位不懂写作的作者的"徒劳之功",而出版商竟对此毫无觉察.小说没有故事、没有人物,"是毁灭性的淫秽之作."但是更多的评论者对这部小说赞誉有加.罗伯特·布卢斯顿在《新大众》杂志上称这部小说"具有爆炸性、颠覆性、富蕴痛苦而又才华横溢."布卢斯顿认为小说对"邪恶、机械、无能的世界"的讽刺描述是用来对抗这个"充斥着欺骗、虚伪、残暴和全然愚昧的大众社会."朱利安·米切尔在期刊《观察家》上更是不吝赞美地附和道:"《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富有艺术性和哲理性的辉煌巨著,一部超现实主义的《伊利亚特》,其中有一个极端愚蠢的高级指挥官取代了上帝,一位懦夫取代了英雄人物."为什么对这部小说的评论如此迥异?这究竟是一部启示性的杰作,还是只是一个疯子的呐喊?通过审慎的阅读,就会发现《第二十二条军规》是这样一部错综复杂的作品——情节看来难以置信、语言只是用来突出荒谬、并且叙事结构杂乱无章,但是如此的设计,整体效果是惊人的.海勒自己说《第二十二条军规》"在我的心目中不是一部杂乱无章的小说.如果说有点紊乱的话,它是经过精心建构的.精心建构起来使它看来杂乱无章."该论文主要探讨看似混乱的粗制滥造是如何精心建构的,即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二十二条军规》艰深晦涩,是无争的事实.如何更好地欣赏这部经典之作,并借鉴其写作手法,该论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其旨在抛砖引玉,激发对西方现当代文学鉴赏研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