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植被是生态环境的敏感指标,其年际变化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的土地覆盖变化的特征。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可以通过植被覆盖度的高低反映出来,研究植被覆盖度,了解其时空发展变化,能够有效地评估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为地区环境保护以及畜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对维护地区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若尔盖高寒高原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是川西北治理沙化、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重要地段。本文从2001年到2016年中以五年为间隔选取四期数据(2001年、2006年、2011年和2016年)作为时间序列,研究若尔盖地区植被时空变化。以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建立像元二分模型,结合均值法、差值法、标准差等方法,分析区域的植被状况,并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进一步研究了近15年间若尔盖高寒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在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四个时间点上,若尔盖高寒高原地区的植被以高植被覆盖度为主。2006年植被覆盖状况最好,极高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在四个时期中达到最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78%。2011年退化最为严重,极低植被覆盖度和低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在四个时期中达到最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0.73%。(2)研究区域的植被的稳定性在整体角度上以强为主,其中强稳定性植被占区域面积的49.98%,表明在2001年到2016年这15年间,植被变化波动不大,趋于稳定。(3)在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转移面积分析时,发现2006年到2011年时间段是研究时段植被退化最为严重的时间段,低一等级的植被覆盖向高一等级的植被覆盖转出总面积为483908.76hm~2,高一等级的植被覆盖向低一等级的植被覆盖转移的总面积2484734.85hm~2,其差异量很大。(4)就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分析来看,2011年到2016年内,植被改善的面积明显增加,占研究区域的32.93%,表明研究区域植被得到恢复,区域的生态环境处于好转。(5)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驱动因素分析。自然因素影响分析中以地形因子分析为主,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在研究时段趋于稳定;人文因素分析以四川省内研究区为例,在研究时间段人口数量和地区GDP在快速增长,植被覆盖度与人口呈负相关,与地区第一产业值呈负相关,与第三产业值呈正相关,但总体相关性都较低。此外,政府政策也对区域植被覆盖度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