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吴佩孚先生文集》与解密的苏联档案《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为资料基础,参考当时的报刊、日记、信函及部分英文档案,从内政与外交互动的角度,考察1926年前后吴佩孚与苏联的关系,分析吴佩孚谢绝同苏联合作的主要原因,审视吴佩孚颇具个性与特色的民族主义,进而梳理吴佩孚的政治选择与“北伐”前夕中国政坛风云变幻的内在关联。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试图梳理吴佩孚在1926年前后谢绝苏联的合作请求、转而向英国求助却遭拒绝的复杂过程。苏联为推行中国战略计划,积极联络吴佩孚,承诺提供大批援助,旨在促成吴与冯玉祥合作,共同对抗张作霖。但吴佩孚不仅拒绝苏联的合作请求,还与张作霖联合对抗苏联支持的冯玉祥。与此同时,吴佩孚曾向反苏的英国求助,却被英方拒绝。第二部分考察吴佩孚与苏联、国民党、冯玉祥等相对抗的过程,进而清理吴佩孚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说明,在吴佩孚的辖区内,政治照样浑浊,民生疾苦,这还不是导致吴氏失败的关键因素,国民党政权在广东、湖南的统治同样受到舆论的指责,就不至于导致失败,但吴佩孚的对手冯玉祥与国民党在“打倒军阀”的内战中均能得到苏联的大批援助,相比之下,吴佩孚却缺少强有力的外援,这对吴的争雄结局影响更大。第三部分归纳吴佩孚拒绝与苏联合作、发动“讨赤”战争的主要原因。与苏联有关的“赤化”问题引起社会精英的极大关注,社会上兴起一股“反苏”风潮。与吴佩孚关系密切的社会精英极力“反苏”的态度影响了吴佩孚。吴佩孚所坚守的政治伦理使他不能原谅冯玉祥的叛变,拒绝苏联所提出的吴冯合作的请求。本文的初步结论是,吴佩孚对抗苏联、求助于苏联的对手英国等一系列“反苏”言行,都与他所坚守的传统政治伦理有关。当国际政治力量频频干预中国的政局时,缺少外援的吴佩孚在国内军政角逐中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