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南部共轭陆缘构造对比及其伸展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k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陆裂解是威尔逊旋回中的重要一环,其裂解结构和控制因素是国际研究的前沿。大陆裂解的模式主要分为单剪和纯剪两个端元模型,近年来顺序断层的发育也被用于解释不对称性被动陆缘的形成机制。南海张裂陆缘形成于新生代,具有规模小、年龄小和保存完整的优点。其中,南海西南次海盆的陆缘宽度最大,洋盆规模最小,破裂时间最晚,共轭陆缘结构保存最为完整,是研究大陆裂解结构及控制因素的最佳区域。本次研究利用在南海西南次海盆南北陆缘采集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数据,结合搜集到的海底地震仪(OBS)数据、热流数据和重力数据开展对南海西南次海盆陆缘构造特征等的形态学分析,构造沉降和伸展减薄等的运动学计算,对陆缘的形成机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从动力学角度进行了探讨。得到以下结论:(1)地震剖面的层序识别与划分结果显示,北侧陆缘的沉积层厚度总体大于南侧陆缘,而两侧陆缘的裂谷期沉积层厚度均大于漂移期与后漂移期沉积厚度之和。西南次海盆陆缘在研究区的破裂不整合界面的年代被识别为18.5 Ma,地震剖面显示的浅部断层规模相近且呈分布式发育,未能识别明显的拆离断层。断层活动的主要阶段在18.5 Ma之前。北侧陆缘发育有多个地垒地堑构造而南部陆缘发育多个南断北超的半地堑构造。(2)考虑区域均衡作用的挠曲悬臂梁模型显示,南海西南次海盆北侧陆缘的拉张因子大于南侧陆缘。综合盆地模拟得到的断层统计显示,北侧陆缘的断层倾角小但偏移量大,而南侧陆缘的断层则表现为倾角大但偏移量小,故南海西南次海盆南北陆缘在裂陷期伸展程度不同且早期张裂的断层样式具有差异性。OBS剖面显示伸展减薄过程中上下地壳发生了解耦。(3)与典型裂陷盆地的两段式构造沉降特征不同,西南次海盆共轭陆缘的构造沉降均具有三段式特征:裂谷期的慢速沉降阶段、漂移期的极慢速沉降/隆升阶段和后漂移期的快速沉降阶段。陆缘构造沉降中心随着构造演化从近端陆缘逐渐迁移到了远端陆缘。综合研究认为,下地壳流动补偿了上地壳脆性断裂导致的地壳减薄,从而使得裂谷期构造沉降速率较低。漂移期(海底扩张)时,上地壳的脆性断裂作用减弱,同时在远端陆缘的颈缩区形成次级地幔对流,导致陆缘温度升高浮力变大,且具有抬升作用,使得漂移期构造沉降极其缓慢甚至隆升。后漂移期次级地幔对流效应消失,同时沉积物总厚度变大,驱动下地壳向近端陆缘流动。热沉降、下地壳流及次级地幔对流的消失共同导致了后漂移期的加速沉降。(4)动力学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下地壳强度越弱,则破裂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形成的伸展陆缘宽度越大。综合研究认为南海西南次海盆陆缘下地壳强度小于东部次海盆陆缘,且西南次海盆陆缘下地壳强度具有空间差异性,这种东西差异可能是西南次海盆陆缘破裂存在穿时性的原因。西南次海盆陆缘的伸展模式类似于宽裂谷模式。
其他文献
2017年8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考察船在西太平洋低纬度海区卡罗琳洋脊CM4海山开展了多学科综合调查,发现该海山山体表面分布着大量的铁锰结壳。研究区铁锰结壳样品类型均一,基本呈单层薄状,厚度在1 mm以内。铁锰结壳附着基岩为碳酸盐岩,大多为坚硬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少部分为孔隙较多的造礁珊瑚。本文对该海山9个铁锰结壳及碳酸盐岩基岩样品进行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电感耦合等离
深部碳循环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表层-深层物质交换过程,对全球气候、地球各圈层演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而碱性岩,尤其是大洋碱性OIB与全球碳循环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成因联系,使得碱性OIB成为研究全球碳循环的理想材料。西太平洋拥有最古老的洋壳,最密集的海山分布以及大量的碱性OIB的出露,对研究碱性OIB的成因有着天然的优势。本研究选择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群中未有前人取过样的Kocebu海山碱性OIB为
溶解有机质在痕量金属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痕量金属的迁移转化过程及生态学功能等都强烈依赖于其在不同分子量溶解有机质中的配分及相互作用。本论文聚焦海水中的不同分子量有机质结合总溶解态(<0.45μm)的痕量金属,通过测定不同分子量溶解有机碳的浓度、分析其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以及比较不同痕量金属在不同盐度下的配分特征,解析了溶解有机质分子量特征、溶解有机质组成和结构特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近年来受到日益关注。自2004年沉积物中的微塑料被报道以来,微塑料现已在近海海岸带以及深海环境中均被发现。南极海冰、马里亚纳海沟、海洋生物甚至是人类体内都有微塑料的存在。而对于海洋环境来说,海洋沉积物被认为是微塑料聚集的“汇”,然而海洋沉积物微塑料检测方法缺乏统一标准,且因研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选择合适的分析手段是研究海洋沉积物样品的关键,既要保证分析效率,又能够
渤海近岸浅海区水体全年普遍呈高悬浮泥沙浓度特征,而低悬沙浓度水却终年(尤其在冬季)占据渤海秦皇岛海域,这一显著差别使得秦皇岛海域成为渤海近岸水域泥沙动力学研究的特殊案例;且秦皇岛是中国最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之一,保持秦皇岛周围海水的清洁和无污染至关重要;前人研究结果显示渤海冬季悬沙浓度高且分布特征具有全年代表性,因此观测研究渤海秦皇岛海域冬季沉积动力过程兼具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通过海床基观测系统
Women’s Entrepreneurship in Iran(《伊朗女企业家精神》)是第一本关于伊朗女性企业家的综合性研究著作。介绍并分析了伊朗经济环境下对女性企业家的机遇与挑战,研究的是性别差异在经济活动中的体现及原因。国内关于女企业家精神的翻译图书比较少,也很少见关于这方面的翻译实践报告,通过本次翻译实践,对中国女性企业家的研究方法起到借鉴作用,可以促进中国女性研究的发展。本次翻译文本涉及
西太平洋暖池(WPWP)是全球海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其在全球气候演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该区的环境演变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位于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的IODP 363航次U1486岩芯(02°22.34’S,144°36.08’E,水深1332 m)上部31 m的沉积物为材料,利用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和Mg/Ca 比值,重建了 WPWP表层水体水文环境演变过程,结合相关
西菲律宾海是全球海-气和海-陆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之一,是全球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因而在研究区域的源-汇过程和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菲律宾岛弧是西菲律宾深海碎屑沉积物的主要源区,然而对于其碎屑沉积物的沉积特征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因而缺少可供物源对比研究的基础数据;对于岛弧物质向深海输入的变化及其控制因素也缺乏清晰的认识。2006年“国际海洋全球过去气候变化(IMAGES)”MD155航次在
大陆边缘盆地是大陆风化剥蚀产物的主要沉积汇,是揭示风化-碳埋藏过程和机制的天然实验室。本研究基于南海东北部台西南盆地TWS-1和珠江口ZK20岩心沉积物的AMS14C测年、陆源物质堆积速率、粘土矿物组成和结晶学特征、粒度参数、元素地球化学和有机碳-总氮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等的分析,揭示了末次冰期23 ka BP以来以来台西南盆地沉积物源、硅酸盐风化和陆源有机碳埋藏的演变历史及驱动机制。通过对TWS-
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作为最典型、研究最多、腐蚀性最强的微生物,其引起的腐蚀行为与其在金属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膜有密切关系。本论文针对传统的生物膜内SRB活性测定方法无法区分材料表面生物膜内SRB和溶液中游离SRB的代谢活性差异,以及难以在现场大规模应用的问题,通过制备两类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化学微探针,构建了基于SRB代谢活性特征物质特异性选择识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