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线血小板计数减少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z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仍然是公共卫生的优先事项,粥样硬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机制,血小板在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和血管生成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基线血小板计数减少水平与预后关系鲜见研究报道,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心绞痛复发的多因素回顾性分析,试图发现基线血小板计数减少水平对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观察了符合入选要求的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的330位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主要观察其临床危险因素(包括人口特征,病史,受累冠脉,PCI治疗过程,药物使用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中的心绞痛复发。  结果:基线血小板计数减少组的复发率与基线血小板计数正常组的复发率相比(60.3%vs34%,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指出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后发生心绞痛复发的危险因素为血小板计数(PLT)<200 X109/L(OR:1.019,95%CI:1.008-1.031,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1)进一步表示血小板计数(PLT)<150(HR:1.683,95%CI:1.130-2.505,P=0.010),受累血管是右冠状动脉(RCA)(HR:1.488,95%CI:1.007-2.199,P=0.046);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2)中,平均血小板体积(MPV)≥11.25fl(HR:1.796,95%CI:1.239-2.602,P=0.002),受累血管是右冠状动脉( RCA)( HR:1.563,95%CI:1.061-2.303,P=0.024)更倾向在PCI术后发生心血管复发事件。在基线血小板计数的正常低值组中,平均血小板体积(MPV)≥11.25fl(HR:5.449,95%CI:2.815-10.546,P<0.001),将使心绞痛易于复发结论:基线血小板计数减少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2年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基线血小板减少可能是有用的危险风险分层工具和不良预后的预测工具。PCI术前血小板计数的减少可能具有发生心绞痛复发的潜力,因此基线血小板计数减少的患者更加需要密切的随访和管理。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研究在雌激素的刺激下,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β-catenin的影响,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与Wnt/β-catenin信号通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特征、情绪特征、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调查  目的:  评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