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定》后日本与德国经济发展的比较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kw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的财政赤字急增,同时对外贸易逆差也在快速增长。为了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这一手段来改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状态。在此历史背景下,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法国、英国以及德国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默契的达成了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从而诱导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如日元,德国马克,法郎等)有序地贬值,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该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被称为“广场协议”。“广场协议”表面上的经济背景是为了解决因美元定值过高而导致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但是笔者认为,这一协议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打击美国的债权国(主要是其贸易顺差国和拥有美元资产的投资者),以平衡自身贸易和资本项目的双逆差。  之后十到二十年间的世界经济发展可谓风波诡谲。在同样经历本国货币大幅度升值的状态下,注意到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始终处于全球经济舞台核心地位的国家,后来经济发展的轨迹和效果却不尽相同。当下,学术界更多的是集中研究日本经历该危机的起因,经过和影响,却难得看到德国在这之后为了克服本币升值而在货币金融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做出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本文旨在通过介绍《广场协定》的实质,以及两国在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方面的区别,找到在贸易、资本双顺差,本国货币升值的条件下,中国如何避免重蹈日本覆辙,完成经济成功转型的历史性任务。
其他文献
6月6日,《单面瓦楞纸板裱贴过程控制要求及检验方法》新闻出版行业标准起草组成立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星光印刷(深圳)有限公司、博斯特(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广东省东莞市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汉高(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博凯机械(上海)有限公司、天津市华明印刷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十几位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代表们集中研究讨论了标准的范围、框架结构、技术路线、技术难点等问题,并确定了标准的主
由我国提出并起草的《包装与环境 术语》和《包装与环境 材料识别标识》国际标准提案,经过为期三个月的投票,得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TC122/SC4技术委员会各成员国的广泛支持,于2013年5月正式立项。这两项新国际标准的立项成功对我国承担国际标准制定任务、完善包装行业标准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