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的财政赤字急增,同时对外贸易逆差也在快速增长。为了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这一手段来改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状态。在此历史背景下,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法国、英国以及德国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默契的达成了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从而诱导美元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如日元,德国马克,法郎等)有序地贬值,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该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被称为“广场协议”。“广场协议”表面上的经济背景是为了解决因美元定值过高而导致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但是笔者认为,这一协议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打击美国的债权国(主要是其贸易顺差国和拥有美元资产的投资者),以平衡自身贸易和资本项目的双逆差。 之后十到二十年间的世界经济发展可谓风波诡谲。在同样经历本国货币大幅度升值的状态下,注意到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始终处于全球经济舞台核心地位的国家,后来经济发展的轨迹和效果却不尽相同。当下,学术界更多的是集中研究日本经历该危机的起因,经过和影响,却难得看到德国在这之后为了克服本币升值而在货币金融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做出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本文旨在通过介绍《广场协定》的实质,以及两国在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方面的区别,找到在贸易、资本双顺差,本国货币升值的条件下,中国如何避免重蹈日本覆辙,完成经济成功转型的历史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