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字通》是由明清之際的張自烈所撰,經由廖文英刊刻而通行於世的大型辭書。其編纂目的是增補、匡正《字彙》之闕誤。張自烈所處的時代,宋明理學發展較爲繁盛,但因其長居金陵,在學術理念上受到復社成員影響,所以更加偏向于漢學,重文字、重考據。前輩學者研究《正字通》,多從文獻作者、字形、語音三方面著手,鮮有以釋義爲側重點,對其釋義內容展開較爲全面而系統地介紹。而针对《玉篇》《字彙》《字彙補》等辞書的釋義研究已陆续出現。因此,本文借鑒前賢諸多成果,對《正字通》進行釋義研究。本文對《正字通》的釋義系統進行了概述。首先,介紹《正字通》的釋義體例,包括釋義框架、音義順序、多義詞義項處理,分別分析其體例設置背後的原因。《正字通》的釋義框架和多義詞義項處理策略一定程度上適應了漢字多音多義的特點。“先音後義”的順序安排,反應了不同時代辭書對於注音的不同需求程度。《正字通》釋義方式的闡釋,主要圍繞直訓、義界、引錄型釋義三大類展開。釋義術語是從《正字通》大量訓釋語中歸納而來,並按照其具體的釋義功能划分爲三類:提示參見型、義界釋義型和評價判斷型。其中,提示參見型術語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能較好地反映編者的詞彙理念。書證引用中討論了引文選擇的特點:選取範圍廣泛、具有時代性和不明篇目。其中,張自烈對明代當時的部分文字學理論的接受和採納,使《正字通》的編纂水準有一定的提升。最後,概述了《正字通》釋義特點和存在的問題。釋義特點主要分爲:釋義兼顧語文性和百科性、釋義詳盡。釋義中存在的問題:訓釋語冗餘和義項歸納不當,是由於張自烈將文意作詞義解釋,而部分釋義生澀是由於張在訓釋語中使用哲學、醫學等術語所致。先前的常用詞研究,多從不同時代文本使用情況進行分析,而少有從不同辭書的釋義進行分析。故我們以《正字通》爲主,提取部分特定常用實詞的義項,與《說文》《玉篇》《廣韻》等不同歷史時期的辭書釋義進行歷時對比分析。通過常用代詞、名詞、動詞、形容詞四類實詞的個案研究,來描寫不同時代的辭書字典對同一個常用詞的釋義變化,從微觀角度探討《正字通》的釋義情況。具體而言,代詞方面:《正字通》係聯了一部分人稱代詞,我們認爲這是對詞類的初步建構。名詞方面:自然類名詞較爲重視內涵義;動物類名詞的釋義多提及動物的功能、價值,反應了“人類中心論”的基本觀點;人體類名詞中一部分訓釋語是來源於對中醫理論的概括;抽象類名詞,多將“心”作爲釋義主體,讓讀者能動地理解詞義。動詞方面:由於動詞關涉論元較多,《正字通》在釋義中部分改變了前代辭書的語義範圍。形容詞方面:部分形容詞的釋義思路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從間接釋義轉換爲直接釋義。張自烈在《正字通》釋義中體現的語言觀,可從系統論和變異論兩方面來分析。語言系統論體現在《正字通》建構詞類系統、參見功能成熟。語言變異論體現在《正字通》去叶音、釋義時注重本義之外的後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