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换带越来越得到石油地质学家们的重视,据勘探实践证明变换带往往是油气富集地带。应用断层分布图、断层沿走向垂直断距图、地层厚度图、地震剖面等资料分析南贝尔凹陷变换带的特征,认为研究区内发育4个二级变换带和2个三级变换带,涵盖了3大类型——即相向型、背向型和同向型,通过横向凸起、斜向背斜、走向斜坡和地垒变换或者传递着应变和位移。通过对地震属性、地震反射特征、地层厚度图等的分析,得出了南贝尔凹陷东次凹北洼槽物源主要来自西侧的中部隆起带,而南洼槽物源主要来自东侧的隆起带。应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原理,依据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采用单井相—联井相—平面相的分析思路,总结出各个层段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东次凹在铜钵庙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泊体系;南一段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体系;南二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体系。通过系统研究变换带对物源、沉积体系、储层、圈闭等的控制和影响,认为:4号同向共线横向凸起型变换带起着物源通道的作用,控制着有利储层的发育,且身处生油中心,为油气富集区域;5号相向叠覆斜向背斜型变换带,起着分水岭的作用,身处两个生油洼槽的中间,形成双向供油模式且本身黑色泥岩较为发育,为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域;而1号、2号和6号变换带为不利区域;3号变换带只起到提供物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