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脓毒症患者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指导下行有效的液体复苏,通过与常规液体复苏做对比,比较两种监测方法治疗前后患者的微循环灌注、血流动力学参数及预后指标,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在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在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因各种原因导致入住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的患者共60例,将这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0例,分别记做ICG组和CG组。对纳入本研究的所有患者,液体复苏的标准参考2016年更新的《拯救脓毒症运动:国际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指南》中的推荐意见及最佳实践陈述,对组织低灌注者早期行液体复苏(6h内完成),使平均动脉压>65mmHg,乳酸值<4mmol/L,中心静脉压维持在8-12mmHg。CG组的初始输液速度为10ml/kg/h,复苏液体为乳酸钠平衡液溶液,组织低灌注者前3h的输液速度为30ml/kg/h,对持续低血压者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酚丁胺);3h后根据监护仪显示的MBP、HR、RR和CVP适当调节输液速度。ICG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生产:深圳千帆,型号:CSM3000)对心功能进行监测,根据它所提供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液体复苏,根据SVV调节输液量及输液速度,根据外周循环指数指导NE剂量,根据CI调整多巴酚丁胺剂量,对容量超负荷者适当使用利尿剂(呋塞米20mg/次)。严密观察两组患者在液体复苏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对于所有在复苏过程中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致心跳骤停者,立即行心肺复苏。观察指标:一般指标:性别、年龄、BMI、感染类型主要指标: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CVP、PH、Lac、6h乳酸清除率、MBP、HR、RR、输液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血流动力学参数(CO、CI、SV、SVV)次要指标:院内死亡率、复苏后并发症、ICU住院时间、28天死亡率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共有60例患者纳入研究,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感染类型、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2.两组患者微循环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比较2.1液体复苏前,观察组与常规组的CVP、PH、Lac、MBP、HR、RR无显著差异(P>0.05)。2.2液体复苏后,观察组和常规组的CVP、PH、Lac、MBP、HR、RR较复苏前均明显好转,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3液体复苏后,观察组的PH、MBP显著高于常规组,CVP、Lac、HR、RR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4液体复苏后,观察组6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5观察组液体复苏后CO、CI、SV、SVV较复苏前明显好转,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治疗过程的比较复苏后观察组患者输液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低于常规组,多巴酚丁胺用量和尿量均多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患者预后指标的比较4.1观察组患者平均ICU住院时间少于常规组(7.41±1.58VS.8.86±1.5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4.2观察组住院期间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19.23%VS56.52%),且观察组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0%VS.2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4.3观察组患者院内死亡率和28天死亡率均比常规组低(13.33%VS.23.33%,26.67%VS.40.0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4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与常规组比较,无明显差别(11.32±3.37VS.11.78±5.07);观察组SOFA评分低于常规组(3.36±3.70VS.5.43±4.47),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行早期液体复苏能显著降低器官功能障碍。2.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指导下的液体复苏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全身灌注,从而降低院内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使脓毒症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更加科学合理,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