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石挥研究”随着史料的不断发现逐渐成为学术热点。石挥作为中国影剧史上特立独行、才华横溢的天才,不寻常的人生境遇催化了他在艺术上的成长,私营体制下“明星制”和“类型化”的创作环境给予石挥充分的创作自由和动力,而在特殊历史语境下,主流审美与话语空间的嬗变让石挥在银幕内外的身影都颇显落寞,但他仍以一种主动转型和向往的新姿态在创作上寻求身份的接纳和认同。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对石挥在话剧和电影领域的理论性成果进行梳理,重新阐释得出石挥的表演艺术理论具有“视觉形象化,听觉诗意化”的特点。基于石挥研究的学术空白,本文在重写电影史视阈下重构石挥研究的路径,以电影史观变迁和电影史新论对“石挥研究”的重构为核心研究对象,将“重构”中发现的新问题来探究石挥艺术价值形成与传播的深层原因。第二章题为“从早期中国电影人才的成长看石挥表导演艺术气质形成的基础”,总结出石挥在电影艺术上的成熟与成功离不开少时的苦难经历和剧团多年的磨砺,这些成为他走向上海的资本前提,以此窥探出鲜活的生命体验下影人的心态变化与艺术创造的关系。第三章的写作中笔者借助史料和影像文本,尝试从早期中国电影产业流变与石挥电影创作生态互动这个角度对个人艺术趣味与电影产业导向互动关系史进行梳理和探讨;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论为科学方法,通过系统考察作为演员的石挥与作为导演的石挥在早期中国电影业的卓著表现,分析“石挥表导演”艺术审美系统建立的时代背景、原因及产生的影响。第四章在史料研读的基础上,从石挥表导演艺术创作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社会性”与“知识分子性”等二元问题的辩证思考出发,从早期中国电影的社会学语境去解读石挥的艺术存在和个体存在,透视石挥在特殊历史语境中的生存境遇。对石挥不同阶段的作品进行结构分析,解读政治体制与电影创作者的互文关系,探究政治与艺术、意识形态与电影审美背后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