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农村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尤为突出。能否解决好农村低收入居民增收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和农村低收入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2012年,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这意味着提高农村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对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致富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农村低收入居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农村低收入居民的概念和划分标准,为文章确定了研究对象,并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情况;然后笔者参考已有的关于农村居民收入的研究,挑选出适合本文的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其与农村低收入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接着,以模型估计结果为依据,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农村居民的自身素质、农业的结构、农业的弱质性、财政支农政策和农业的组织机械化是影响农村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在文章的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农村低收入居民增收缓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农村低收入居民贫困可能是因为缺乏生产资料、地区偏远、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偏大,也可能是历史、经济和政策之类的缘故。笔者根据影响农村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和当前的形势,针对农村低收入居民增收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考虑农村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增长问题。宏观方面,笔者主要提出了以下四点对策:第一,加大财政对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投入力度;第二,建立和完善农业经营体制,释放农村劳动力;第三,发展二、三产业,延长农业生产链条;第四,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微观方面,笔者主要提出以下三点对策:第一,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第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村低收入居民的素质;第三,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