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性问题的生物学解释路径及其意义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c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认知哲学中,物理主义可以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阵营,支持这一主张的认知哲学家的观点也很明确,他们认为应该运用物理科学的语言来描述主观体验的现象特征,从而把难以还原的心理事件用概念性的物理语言描述出来,解决身心二元的问题。其实,物理主义者的立场也受到了当代一些哲学家的挑战,而关于感受性的难题一直是物理主义者试图解决却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感受性的三个特征涉及的心理事件能否被还原成物理事件一直是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感受性问题与心理事件密切相关,涉及到意识的根本问题,是认知哲学领域重要研究的一个方面,感受性问题是否能够被还原成物理事件一直是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面对感受性问题的强有力的挑战,物理主义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回应,其中最有力的回应就是还原物理主义者,他们采取的还原论主张就是要把感受性的问题解释为大脑神经系统的一种微观作用,通过比较实验的方法来解释感官刺激形成的难以明说的心理体验。其实更为新颖的观点可能来自于神经科学和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把感受性问题看做是一种生物学特征,从而从更广阔的领域来看待感受性问题。感受性问题涉及到的心理事件如何还原成物理事件与意识难题也密切相关,感受性的主观性特征导致认知主体在认知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具有现象性,现象概念也难以用日常语言描述出来,所以难以作为客观的研究对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认知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给与了许多有建设性的见解,而在众多的解释中,感受性问题的生物学解释路径很好地说明了人的感受能力具有生物学特性,认知主体的感知觉形成的主观感受是人体感官和大脑神经系统综合作用所产生的综合反映,不存在独立的心灵实体。
其他文献
<正>2016年4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昆明召开2016年会计财务工作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2015年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并以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精神
吉田松阴是日本近代初期的思想家,他在松下村塾中培养出一批出色的学子,这些人物后来成为推动日本走向近代化道路的主要动力。松下村塾的教育内容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功效,松
<正> 1994年5月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赴芬兰访问团一行4人——到达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受到了芬兰设计论坛(相当于设计协会)主席塔皮欧先生的热情接待.我们到达芬兰的时候正是
期刊